林懷民、吳念真開講 暢談土地之愛、全民身影

今年適逢雲門創立50周年,也是綠光劇團30周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夢幻組合」今晚在國家戲劇院開講,一個「為全民起舞」、一個做「國民劇場」,兩人大半輩子都奉獻給這塊土地,聚首暢談作品中對台灣的愛與關懷、從家鄉與生活提煉的創作靈感,台下觀眾聽得感動滿滿。
被稱為「全台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的吳念真,創作劇本超過40年,將庶民生活搬上舞台,貼近人心的劇情、道地的母語對白,喚起廣大觀眾的共鳴與認同,成就「人間條件」系列、「再會吧 北投」、「清明時節」等一齣齣綠光國民劇場代表作。
為何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吳念真提到,自己出生在瑞芳礦工家庭,從小幫鄰居讀報練就了說故事的能力。少年時期為謀生做過各種工作,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些經歷都成為創作養分。服兵役期間,吳念真拜讀了黃春明的小說《鑼》,驚覺「原來小說不一定要以長江黃河為背景,我們隔壁的阿公阿嬤也可以是主角!」這對吳念真的創作帶來關鍵影響,爾後提筆寫下的故事,也多以社會現象切入,以市井小民日常為題材。
縱橫舞壇超過40載的林懷民則透露自己本來沒想過當編舞家。他說,1978年編排了「薪傳」,是因為留學接觸不同思潮,加深對「家」的土地意識,一回國就想創作屬於家鄉的作品,未料首演遇上中美斷交,大眾對時政的焦慮與壓迫在觀賞時獲得釋放,首演的體育場內一片慷慨激昂,薪傳更成為眾人心中永遠的經典。這部在他31歲時憑藉滿腔熱血創作的作品,最後一次演出是2003年,事隔20年再次接下重新排練作品的任務,林懷民說,多年後要再次面對「薪傳」是一種幸福。
他還提及,戲劇因為有語言,相較舞蹈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但不需要在舞蹈中追求意義,什麼叫看得懂?大家看得到他要看的東西就夠了,至於如何看懂雲門舞集的作品?「很簡單,那就是常常來看。」
甫上任的文化部長史哲今晚也到場聆聽,林懷民講述台灣藝文表演團體所面臨的挑戰時,特別在台上開玩笑說今天部長在場,所以他要趁機「大放厥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