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患者抗拒到院洗腎病情惡化 醫院教她改用腹膜透析才轉好

1名50歲女性因糖尿病需洗腎,但門診追蹤都是斷斷續續,還讓病情因而惡化,後來經醫師解說,讓她以自己在家使用腹膜透析方式取代到院血液透析,3次就很快學會自己操作,再回診時表示生活已不太受影響,並能妥善控制病情。
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楊雅斐說,患者因糖尿病多年未規則追蹤,半年前就知道快洗腎了,但是不想面對,因身體狀況不佳才來就醫,並安排住院治療。患者原先拒絕透析,藥物治療改善也有限,經討論後考量工作及生活型態,選擇腹膜透析。
她說,洗腎的正式名稱是「腎臟替代療法」在腎臟功能不足以負擔身體所需時,毒素會累積在身上,造成身體不適,所以需要利用機器設備來替代壞掉的腎臟代謝身體廢物。很多患者都會怕一洗就會洗一輩子,一直撐著反而使病況更嚴重。事實上,洗腎是因為身體需要這個治療來幫忙,而不是為了洗而洗,不需要時當然可以停止洗腎。
楊雅斐說,血液透析就是人們常說的「洗腎」,利用透析液過濾血液中的毒素,需在手臂或前胸建立長期透析導管,通常需一周到院3次、每次4小時。另一種是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也就是用肚子內的腹膜過濾毒素;病患需在腹部植入透析導管,可在家自行操作或利用機器夜間透析,生活和飲食相對自由,這兩種透析治療皆有健保給付。
她說,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患者可以依生活型態選擇適合自己的透析治療方式,該院也擴增透析室,為民眾提供良好的照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