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喬治亞水族館與我攜手 追蹤鯊魚洄游路徑挽救滅絕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農業委員會水試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集結三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鯊魚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以追蹤技術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以生命地球指數及紅色名錄指數,在Nature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針對全球31種表層鯊魚及魟資源評估,半世紀以來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四分之三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集結三方專長與資源,針對台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利用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瞭解物種棲地偏好,並以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釐清洄游路徑,將台灣與周邊國家海域的軟骨魚生態熱點串連起來,透過10到20年長期研究合作,達到保育與永續目標。
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今天拜訪海大校長許泰文,並與水試所所長陳君如、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主任劉光明與莊守正教授會晤。
喬治亞水族館來訪,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850萬元,將於1月12到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為習性及地理空間分布。
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台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魟鰩分布,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鋸峰齒鮫(水鯊)為台灣最主要捕獲之鯊魚物種,漁獲量占鯊魚總漁獲的80到90%,顯示台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為非營利單位,飼養約10萬隻、超過500種海洋生物,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為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台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