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疫情3年1500人錯失大腸癌診斷 醫籲發禮券加速追回

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0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2019年快轉1秒,大腸癌再度居首。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疫情前篩檢量逐年上升,2019年有134.4萬人來檢查,疫情後卻一路下滑,2021年僅108萬人出來篩檢,今年雖努力推廣,截至12月21日也只有116.5萬人。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示警,明年新診斷大腸直腸癌人數可能彈跳式大幅成長,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每1000人做糞便潛血檢查就會找到2到3個大腸癌,以疫情3年減少的檢查量推估,現在可能有1000到1500人已有大腸癌卻渾然不知。不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40到49歲大腸癌病人近年有增加趨勢,僅以公費篩檢的檢查量來推估遺漏人數,已是很保守的估計。
邱瀚模指出,根據經驗,每20個糞便潛血陽性就有1個是大腸癌,其中5、6成還在預後較佳的0到1期。他建議政府可發1000元禮券,鼓勵糞便潛血陽性者明年5月前出來做大腸鏡,這等於花2萬元就能揪出一個早期大腸癌、省下晚期才發現的鉅額醫療費用,非常划算。
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除了能早期發現大腸癌,還能預防大腸癌發生。邱瀚模說,每4到5個糞便潛血陽性者,就有1人已有大顆息肉,具癌化風險,這時就發現並切除,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根據國外研究,如果疫情平穩後,拖一年才把疫情期間減少的檢查量追回來,大腸癌發生率可能會增加2倍。
邱瀚模感嘆,過去3年大家眼裡只有新冠肺炎,但其實癌症不會消失,醫師就算要穿全套隔離衣,也願意幫病人做大腸鏡,可惜疫情期間不但做癌症篩檢的人少了,糞便潛血陽性的人也拖著不來做大腸鏡。希望政府可以透過一些誘因,例如發放禮券,來加速「清理戰場」,否則可以預見明年、後年拖到2、3、4期才發現的大腸癌病人一定會變多。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提醒,若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