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老宅成常態 每8名長者就有1人居住無電梯宅

台灣2026年將走入「超高齡化社會」,高齡人口將超過400萬,高齡友善居住空間對長者來說至關重要,卻也是一項困難的目標。根據調查顯示,「高齡友善醫療(30.89%)」、「安全居住環(24.78%)」是民眾對於高齡友善社會中,最在意的項目,但卻有12.61%的長者居住在無電梯的老宅中,台灣是否準備好迎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了?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行「高齡友善 幸福台灣」調查報告發布會。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疫情蔓延了近3年的時間,相當擔憂長者待在家中會有全面性的功能退化;值此之際,疫情已緩,本次的調查報導,便是希望能夠看見台灣長者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長者是社會的先行者,當社會能夠對長者友善,也就能夠對所有人都友善,讓台灣成為友善、移居的社會。
台灣於民國107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亦即每7人中就有1名長者,要如何塑造高齡友善的社會,成為台灣的一大挑戰。但台灣實際的居住環境卻仍有亟需改善的問題。全台六都中,台北市已是「超高齡都市」,65歲長者自住戶占12.61%,相當於每八戶就有一戶是長者獨居。
調查指出,「老人住老宅」成為一種常態,台北市超過30年屋齡的老宅已達到71.97%,高出全國平均20%以上;長者因為住在高樓層,日常生活無法下樓,也成為醫療資源鞭長莫及之處,即使住在二樓也像是住在偏鄉一般。
「電梯」對長者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全台約有600萬宅,為五層樓以下不需安裝電梯的住宅,台北市超過47萬宅、新北市則超過84萬宅,統計下來全台約有43萬名長者居住在無電梯的公寓,即使要出門就醫、與朋友聊天,下樓都成為一項門檻,大大降低出門意願,逐漸與社會脫節。
洪淑惠也分享,她前陣子出捷運站時,因為站口地上的光亮鐵皮,讓她不慎滑跤受傷,因此積極投訴捷運局,以避免有下一個人受傷,最後鐵皮貼上了防滑墊,改善了一項隱形危機。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日本目前已是極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超過28%,而台灣、南韓都緊追在後,面臨著相同的挑戰;但台灣醫療資源是否充足,足以因應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林萬億說,根據衛福部2017年的調查統計,全國55歲以上人口居住高樓層且沒有電梯的住宅,占了73%以上;並非老房子生活就不方便,但沒有電梯確實會有許多不便,因此政府啟動電梯補助方案,但推動上相當艱困,成效不彰。
「長者孤獨也是亟需解決的議題。」林萬億表示,有近3成的長者是獨居,或與配偶同住,老老照顧也是一種常見的型態;行政院因此修正了高齡社會白皮書,啟動新計畫並投入1200億的資源,希望接住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也希冀除了政府外,社會各界、各領域都能夠連結起來,整體性的解決高齡社會將面對到的種種問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