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明年砸112億投入淨零科技 氫能發電、碳捕捉入列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今天召開第2次委員會議,並於會中通過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12年至115年),以及淨零科技方案,將依程序函報行政院後公布。有關淨零科技方案,國科會表示,經歷7場民間專家交流會議,以及12場跨部會溝通會議,國科會將投入五大淨零科技領域,預計112年度將投入119億元,包含推動氫能發電、自然碳匯、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等。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葉哲良指出,國發會淨零方案路徑有五大科技領域,包含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也包含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氫能發電、綠運輸等,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文社會,因為科技不可能解決人類所有問題。
葉哲良也提及將聚焦四個重要核心,包含要以人為本,結合民間力量推動淨零新生活;以終為始,要串連科技研發與落地時間,促進產業全生命周期發展;佈局未來,投入高減碳潛力科技發展,掌握國際新興淨零科技趨勢,也要比肩國際,掌握具國際領先的關鍵科技。
至於預期效益,葉哲良表示,2030年前將啟動全球首座百MW級浮動式離岸風電商轉、1MW及甲烷裂解去碳燃氫機組,並透過跨部會協作,以數位科技協助生活與產業轉型,另也要建立關鍵戰略金屬物資的回收應用機制,提升國內產業供應鏈任性。
2030年後希望達到深層地熱電廠總裝置達GW級,並完成商業化氫能儲運技術與設施。另也要擴大低碳製程與氫能燃燒等技術應用,協助產業減碳達2000萬噸;也要佈局廢棄物資源循環應用體系,達成營建廢棄物與塑膠廢棄物全循環應用。
葉哲良說,台灣是製造業大國,產業減碳相當重要,希望跨部會協助淨零製造體系。但回到生活與社會面,他認為如何建立對話機制,讓民間團體、NGO近來協助社會轉型,建立淨零機制與指引,有效引導產業投資相當重要。
葉哲良舉例,比如氫能要落地,最重要的是社會溝通,如同過去推動風電,社會溝通是第一步。另外,循環率最低是紡織業,現在也必須要強化社會新運動、新生活的觀念。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也補充,氫能是邁向2050零碳排的重要技術,歐洲目前也把氫能當作重要的工具,但氫能也有極限,目前科技轉換效率不是太高,但科技研發會扮演關鍵角色。他也說,氫能在國內經濟部會扮演重要角色,氫能不見不只是技術,也必須社會溝通。
吳政忠以天然氣接收站為例,一弄就是10年,若氫能要在2040、50年啟用,社會溝通將會很重要。他強調,要讓各界知道氫能是現在不用不行,若必須要用,如何讓各界了解其重要性,科技研發跟各部會溝通,可以一起提高效率並同步溝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