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惕吾新聞獎學金 24學生提「青銀共善」企畫案獲殊榮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今天舉行第29屆「王惕吾先生新聞獎學金」贈獎典禮,全台各大學院校共24位學生獲獎。今年請學生撰寫一份「青銀共善」企畫案,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羅國俊表示,過去媒體透過報導點出問題,近兩年思考除了報導,媒體也要行動,因此新聞獎從過去寫文章的「坐而言」,希望藉企畫案奠基起身行動的基礎。
王惕吾先生新聞獎學金總獎金60萬元,研究生每人3萬元,大學生2萬元,各12人。今年報名有261件,共158人通過初審,其中研究生61人、大學部97人,最後得獎24人,獲獎率15.18%。得主以世新大學3名最多、政治大學、中正大學及師範大學各2名次之,其他15名得主來自各不同大學。
羅國俊表示,該獎項除了評比學年成績,過往都是請學生撰寫原創短文,今年則須提出一份以「青銀共善」為題的企畫案。新聞獎學金的改變,也呼應聯合報系的改革。
他表示,聯合報去年70周年社慶,當時將願景工程獨立為基金會,希望能與外界企業、團體、學校合作,推動台灣重大公共議題的改革;另也成立永續工作室,從社內改革著手,包含提高綠色採購比率、鼓勵社內同仁不要使用紙餐具,另在兩座印刷廠裝置太陽能板,預計明年就能併聯發電。
羅國俊也說,過去媒體透過報導點出問題,接下來是政府的事、企業的事,近兩年思考除了報導,媒體也要行動。因此新聞獎從過去寫文章的「坐而言」,也希望能起身行動,盡管學生提出的企畫案還不到「起而行」,但已經在思考執行策略,奠基行動基礎。
談及「青銀共善」的徵件主題,羅國俊表示,社會邁入老年化,年輕人低薪化、買不起房,長輩財務情況也許比年輕人好,但數位時代來臨,人們有手機可以解決生活難題,比如叫外送、買車票、上網掛號看診,但長輩有手機,卻不知如何使用,學生提企畫案,包含三代共學、長輩共餐、口述歷史搜集、公益出版,多元性值得肯定。
羅國俊說,「青」與「銀」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塊,讓老人家也來協助年輕人。過往新聞獎學金因要提出原創短文,評審團多為新聞部、副刊編輯,明年將再邀請企畫部門一同參與評審,並將學生提出的企畫案是否具「落地執行」可行性進行評審。
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碩二生洪昱琦關注長輩心理健康,她表示,透過自己長期的社會觀察,加上自己在成大醫院的計畫常接觸到長輩,因此對長輩的孤獨感、肌少症、數位失能等議題特別有感,希望藉聯合報新聞獎讓各界看到長輩狀況,達成青銀共善的目標。
台師大圖文傳播系碩士生盧奐均則提出青銀共住、共餐的方案。他說,讓年輕人照顧長輩,也讓長輩能與年輕人交流,若行有餘力,甚至可擴大作為社區營造的方案;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陳心慈則借助她過去在教育部青年署執行計畫的經驗,提出青銀共煮、共食的方案,盼讓青銀共好。
目前就讀北科大經營管理系碩二學生劉佳雯來自上海,她則借助過去擔任兩岸青年藝術交流文化展志工的經驗,希望透過藝術市集,由長輩創作藝術品,年輕人擔任導覽員,讓長者與年輕人可以互動交流與共好。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大三學生張筑貽的父親曾擔任攝影記者,她分享,父親當時希望用攝影的力量為社會做點事,因此在高雄偏鄉地區帶著孩子做攝影並且出版,她是父親的幫手,在行動過程中,她也發現讓有經驗的人帶領孩子從零開始,完成後不僅孩子會有自信,長輩也能有成就感,目前也正透過公益出版平台實踐「青銀共創」的想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