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不適要解「凍」 義大軟骨細胞治療新趨勢

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依此估計全國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隨著台灣步入高齡社會,膝關節退化人數只會愈來愈多,但膝關節退化並非老人家專利,50多歲的年輕族群一樣有此困擾。醫師表示,面對膝關節退化,過往使用復健、藥物及關節內注射等非手術療法,或以手術治療、更換人工膝關節等,自衛福部通過細胞治療特管辦法後,「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已成治療選項之一。
「關節炎治療最困難在於軟骨再生。」義大醫院長杜元坤說,關節軟骨多數為「透明軟骨」,這種軟骨具有黏性及彈性,以保護骨頭間的撞擊及傷害,功能有如汽車避震器,傳統治療雖能延緩關節炎惡化速度,但無法重建透明軟骨,許多患者最終仍免不了需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
義大醫院2019年通過衛福部核准「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今在「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發表治療2周年成果。
杜元坤說,2年來已完成60名患者,年齡25至70歲間,其中14人追蹤2年,另有6成完成雙邊膝蓋手術,並透過術後追蹤發現,病患主觀感受明顯進步,而經磁振造影檢查,也看到患者透明軟骨再生,回到正常軟骨厚度,部分病友甚至可達到完全健康膝蓋的狀態。
57歲吳先生年輕時喜歡打籃球,不僅膝蓋半月板破裂、軟骨缺損,但近年飽受膝關節提早退化所苦,不僅日常活動疼痛不適;就連停好車、離開駕駛座,都還得先「暖身」一陣子,等膝蓋解「凍」,才能邁開步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吳先生為解決膝蓋疼痛困擾,做過各種注射治療,甚至微創、截骨、清創等大大小小手術做了5次,就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一段時間後,症狀便會再出現,所幸去年9月他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迄今將近500天,不僅能夠進行間歇訓練,影像檢查也顯示軟骨確實再生、正慢慢增加厚度,成功讓膝關節活動度重新解「鎖」;不但再度邁入健身房,也計畫明年4月要飛往京都賞櫻。
杜元坤說,「細胞層片」技術源自日本東海大學Sato教授,為利用環境溫度變化進行細胞培養及剝離,當溫度較高時,細胞可以貼附生長,一旦溫度降低,就能造成整層細胞剝離,以成功培養出片狀、柔軟的透明軟骨層片,而移植細胞可堆疊3到5層,依病患需求量身訂做。
義大醫院在植入時,為了讓層片植入時黏著度更佳,會在要黏附層片的軟骨鑽出一些小洞,讓身體在修復同時促進細胞層片密合;最後由3名醫師組成團隊在手術室合作,加速完成細胞層片植入。
另一名患者、58歲社區李藥師,於疫情期間為確診者送藥到府,沒想到某天送藥途中,因患者居住的三合院水溝沒有加蓋,一不小心就踩空、撞傷膝蓋,且不能好好走路,對生活品質及健康影響實在很大,而原本膝蓋就有些退化,也有聽說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本來還在猶豫。結果剛剛好撞到,就覺得應該是注定要做治療,並於今年8月接受右側膝關節軟骨細胞層片植入治療。
但並非所有軟骨缺損患者都適合細胞層片移植。杜元坤說,此技術不適用於有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適用對象為外傷性或退化性引起的關節炎合併軟骨缺損患者,治療前須經X光片診斷確定是中度以下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前先取出自身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再手術移植回軟骨缺損部位,藉以修復缺損,緩解疼痛不適。
義大醫院正評估將這項技術擴大使用於膝關節以外部位,像是肩關節、髖關節等;近來也完成以誘導性全能幹細胞(IPS細胞)與外泌體注入關節腔、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的實驗,希望有朝一日不需先取自體軟骨細胞培植層片,而是用異體細胞就能幫助病友完成治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