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轉型競圖公布初審 「消除中心性」卻非拆除

中正紀念堂可以怎麼轉型?由民間三大規劃學會發起的「首都之心,城中轉正: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今天公布初審入圍名單。共計有學生組97件、社會組45件進入評選,其中包含15件海外作品,最後選出學生組、社會組各15組入圍。競圖活動執行長張維修指出,此次參選的作品手法多元,多數作品的共識是「消除中心性」,但這種「消除」不是拆除或是大規模的翻轉,而是「高明的策略」。評審委員會主席賀陳旦表示,其中一件作品不期望中正紀念堂園區立刻轉型,而是花30年的時間讓園區回歸自然,過程中觀察、做進一步建議,「不怕用30年的時間想像」,讓他印象深刻。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評審委員會主席賀陳旦指出,此次活動「手段叫想像、目的是溝通」,帶動社會的討論、讓社會再來一次好好的溝通,而不是停留在銅像、圍牆如何處理。他表示,過去關於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溝通都是透過語言和文字、會有主觀的詮釋,這次期望透過空間,能呈現更多可能性的想像。希望透過各位的付出,讓社會去看見一批空間專業界更真實和具體的想像,而這種想像可以讓社會更有勇氣去面對這個幾十年的重大議題,「一棒接一棒努力」。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此次活動是「用空間的工具跟社會做溝通」。這是民間專業學會辦的活動,重點不是勝負,而是傳達值得推動、讓社會繼續思考的想法。文化部的立場不是期待得到一個可以接手的案子,而是期待社會的溝通,期待許多想法能透過評審團推薦給大眾。至於文化部的下一個進程是什麼?他表示,「文化部不會主動表示要怎麼做,而是想要聽更多聲音。」
此次僅公布入圍名單,而不公布入圍者的設計理念。張維修指出,入圍者必須在明年2月15日前深化提案內容與設計完整度,為了不影響入圍者更進一步的提案、讓他們自由發展,主辦單位現階段不公布設計理念和細節,但預計明年4月中上旬公開展覽初、決選作品。
談到此次近200件參選作品,賀陳旦透露有兩件作品讓他印象深刻。一件是讓中正紀念堂的堂體變成碗狀,外部回應周遭的活動,碗裡卻是空的,內部容納各種吶喊和光影的變化。另一件作品則「不怕用30年的時間想像」,不期待中正紀念堂園區立刻轉型,而是先花30年的時間讓園區回歸自然,過程中觀察、再做進一步建議。他認為這個過程便是「想像」,「想像有許多多元性 ,希望打開大家的思考」。
張維修表示,此次參選的作品許多主張保留堂體和銅像、但提出不同的處置方式。如銅像的處置方式,有人提出轉過去、換位置,也有人提出「沒看到」的消失方式,但也有很多人主張原地保留,四種方式比率差不多。
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如何「消除中心性」參賽者看法相近,但這種「消除中心性」不是拆除或是大規模的翻轉,他看到許多「高明的策略」。還有人提出歸零思考、回應更大環境的變局和更大的議題,不僅跳脫處理堂體和銅像的框架,也超越國家和城市的範圍。參賽作品中也看不到挑動仇恨的偏激手法,反而是競相提出解決仇恨的方式、希望達到共通的共識。他透露,從參賽作品中可看到設計圈的努力,「想在城市裡找到一個更包容的社會。」
●完整入圍名單請看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網站: https://www.transckspark.tw/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