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樹下也比關在病房好!長效針劑讓思覺失調者重返社區
台灣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為讓病友重返社區,健保署今年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餘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患者優先治療選項,希望達到「病人安全、家人安心、社會定安」等三大目標。專家表示,對於病友來說,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回到社區是最重要的事,即使睡在大樹下,也比關在精神急性病房還來得好。
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三總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以思覺失調症病友占比最高,不少人一住就是好幾年,很難離開醫院,重返社區,主因在於患者罹病後缺乏病識感,平均發病兩年到兩年半後,才被確診、接受治療,以致治療成效有限。
臨床顯示,思覺失調症病友發病後,如果未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則其症狀更為嚴重,也愈容易復發,楊斯年說,「這正是思覺失調症的重要特質之一」。
為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推出「思覺失調症品質改善方案6.0版」,其中兩大重點為急性出院準備,並在健保署協助下,推動長效針劑專款專案,幫助病友及早穩定治療。
「睡大樹下,都比關在精神急性病房還要好。」楊斯年說,如思覺失調症病友能夠出院,在居家附近醫療院所接受治療,長期穩定用藥,並於社區中途之家、庇護工場等友善場所與人互動,透過職能重建,就有機會進入職場,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
楊斯年表示,此改善方案為國內十幾萬名思覺失調症病人開啟了一道門,讓臨床醫師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所頒佈的治療指引,以及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專家共識,提供病友更好的藥物選擇。
臨床顯示,長效針劑有助穩定維持藥物在血液中濃度,能有效保護腦部功能,且降低復發機率,讓經常「忘」記吃藥的病友得以重返社區,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楊斯年表示,除了高風險病友,早期發作的病人也應優先考慮施打長效針劑。相信在長效針劑的幫助下,翻轉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瓶頸,「絕對不是問題」。
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如能更普遍使用長效針劑,相信可大幅減少精神病病人住院頻率,降低後續醫療費用支出,高風險病友病情穩定,重返社區,達到醫療院所、病人及健保等三贏目的。
為了提高基層診所醫師開立長效針劑的意願,衛福部多次與財政部協議,希望比照C肝藥物降低稅務措施,但國稅局並未同意,李伯璋希望,臨床精神科醫師共體時艱,為病人著想,多多開立長效針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