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竹產業落實淨零碳排 農委會:把技術找回來

農委會林務局近年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盼重新串聯竹材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整體產業鏈,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今天表示,竹產業有利於淨零碳排、循環再利用,台灣未來要復興竹產業,除了把技術重新找回來以外,也要降低前端集材成本,推動省工、機械化措施。
為促進產業鏈活化與竹林永續經營,林務局今天舉行「新興竹產業發展願景論壇」,邀集原民會、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文化部等執行「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相關部會,分享竹產業發展規畫方向、政策資源或近期成果。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致詞表示,台灣有18萬公頃竹林,包括孟宗竹、桂竹、麻竹等,各有不同特性,以淨零碳排、碳匯、循環再利用角度來看,竹子每四年就必須更新循環一次,過去台灣竹子使用量很大,例如鷹架、工藝產品,但台灣近年減少開發竹林,有些技術已轉移到中國或東南亞國家,未來台灣復興竹產業,要把技術重新拾回來。
黃金城表示,台灣竹林很多都在坡地,砍伐會增加困難度,未來前端集材會是重點,人工成本不能太高,推動省工、機械化非常重要,希望未來集材時可以把成本降下來,因為成本如果降不下來,不容易讓建築界、工藝界回頭使用竹材開發,且產品可能會偏貴,發展空間較為有限。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木竹同時兼具碳匯跟資源可再生優勢,透過技術可變成家具、建材,或是抗高溫、抗扭曲的複合性材料,台灣地理位置、氣候都是適合竹子生產的地方,但現在竹子比率愈來愈少,台灣雖有面積廣大的竹林,卻沒辦法順利化為可利用的竹材。
林華慶表示,竹材透過適當加工做成產品,也需要有消費者埋單,台灣過去較為忽略竹產業,消費者也認為竹材、竹製品不夠現代,但現在為了符合世界潮流的綠色生活態度,應該藉由竹製相關藝品、建築或其他產品,讓消費者對竹材有全新感覺,進一步願意購買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