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彰化台北念書卻選擇雲林從醫17年 許智能:只要願意,就能找到留下的理由

這天,天氣晴朗,台大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許智能提早從家裡出發,走了兩公里多的路到醫院上班,這是他的生活日常。
「在醫院工作難免遇到緊急狀況,為搶救病人生命,一分一秒都慢不得,」他微笑說,只能在工作之外體現「慢活」步調,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習慣不塞車的生活
出生於彰化,在台北念書,卻選擇到雲林當醫生,在台大雲林分院工作邁入第十七個年頭。留在這裡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情懷?「我沒那麼偉大,」許智能靦腆的說,「對我來說,在哪裡當醫生都一樣,『都做一樣的事』,習慣了這裡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就留下來。」
2001年,在臺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許智能,原本和雲林沒有任何連結,因為院方指派他到署立雲醫支援,從此結緣。
「回想起二十年前初來乍到的雲林,跟現在完全不同,」許智能說,當年沒有高鐵,從台北到斗六只能搭火車或客運,再走路進醫院。斗六街上除了少數幾家店鋪,其他都是住家,晚上很暗。記得有次太太和她的弟弟到斗六找他,晚上想找地方吃飯都很難,餐廳沒幾家,跟現在有著天壤之別。
沒想到,一年多之後,改制不久的時任臺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黃瑞仁向他招手,問他:「要不要到雲林分院貢獻所長?」開啟他常駐雲林的契機,那時是2006年7月。
許智能沒有考慮太久就答應,他心想:太太是南部人,自己在桃園工作,逢年過節要回雙方父母家,雲林剛好在中間點,方便探視雙方長輩。後來,許智能的太太把工作調至雲林,兩人都習慣了不塞車的生活,自此在雲林落地生根。
從只有10%能做,到只有10%不能做
對許智能來說,這十幾二十年間,雲林除了生活機能更便利,醫療也有長足進步。
「2001年來支援時,心臟病患者幾乎都不會選擇在這裡治療,」他回顧,「當時還是署立醫院編制,心臟科醫師不多,能做的事也不多,特別是心血管急重症患者,就算醫師有意願處理,但設備不夠,只能請救護車把病人載走。」
可是,「當時雲林地區沒有醫院能夠執行心導管手術,很多心肌梗塞的急症病人在往北送或是往南送的路程中喪命,讓人看了很不捨,」許智能難過的說,可以走動的病人必須趕早搭第一班客運到北部看病,下午再回雲林,「心臟病患者多半年事已高,還要舟車勞頓、奔波看病,看了很心痛,卻又無可奈何。」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改制前的署立醫院能處理的心臟病人大約只占10%,10個求診病人之中,9個幾乎都轉走;臺大雲林分院接手後,現在大約只有不到一成的病人需要轉至醫學中心進一步治療,90%以上的病人都可以放心交給臺大雲林分院,」許智能見證了雲林分院醫療量能的變化。
有鑑於雲林地區老年人口多,心臟科是雲林分院的發展重點及強項,目前院內有13位心臟內科醫師、4位心臟外科醫師,許智能用「陣容豪華」形容,這樣的醫師團隊人數甚至比部分都會區大醫院還多。
(本文出自《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雲林改變臺大,臺大守護健康》,作者:黃筱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