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沒打新冠疫苗 小心成為變「異株培養皿」

● 新冠病毒持續突變,演化出逾兩百種變異株
● 打疫苗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減少病毒隱性傳播
近期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發現,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持續演化。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此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
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打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
如果注射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
「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現其他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防疫節奏要與時俱進。
提升研發力 國衛院增設實驗室
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IDB),期待我國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的先機。
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計畫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6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
病原資料庫 幫助即時研製疫苗
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會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
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
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