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建置離岸風場「人工藻場」 可望增加海洋碳匯

農委會今年統籌辦理「2022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今天展前記者會,共有五部會七機關參與,共同發表107項因應氣候變遷自主研發的技術。農委會首度展示在離岸風場養殖藻類,以提升海洋碳匯;勞動部研發涼感、防曬衣讓農民使用,降低高溫可能帶來的熱傷害。
「永續發展館」有三大主題,分別是「減碳增匯」、「綠能科技」、「循環再生」。台灣西海岸現在有多個風場開發及營運中,農委會水試所這兩、三年開始試驗「人工藻場」,已經成功開發中國半葉馬尾藻、粉葉馬尾藻的附苗與育苗技術,透過模擬離岸風場海域表層和底層環境,掌握快速建置人工藻場的關鍵技術,有助改善劣化的海洋生物棲地。
國發會今年三月公布淨零路徑與12項關鍵戰略,其中在「自然碳匯」部分,除了擴大森林面積以外,「海洋碳匯」也具有長期發展減碳潛力。水試所說,離岸風場的藻體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未來可望貢獻為台灣的海洋碳匯。
農委會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說,原本在彰化外海試驗,現在則在苗栗後龍的離岸風場,當地設了20多支風機,最近他還跟浮動式太陽能板廠商討論,是否可能上面作為離岸風機發電、海面設置抗浪型的太陽能板,水下面空間還可做漁業生產,對永續發展將有正面效益。
陳君如說,若技術形成以後,可望投入ESG讓廠商參與,變成企業社會責任,不過海域牽涉到漁業署、能源局、風機公司等多個單位,海域的運用管理必須有一套機制,現在先準備好技術,未來行政作為則有待立法規範跟訂定配套。
氣候變遷下,極端高溫將愈來愈頻繁,為防範農民戶外工作危害,勞動部也發表「多功能農業採收輔具」,其中防曬衣帽可抗紫外線、涼感、吸濕、防蟲,減緩農民長時間曝曬及蟲咬;此外還有「採收護脊背帶」、「瓜果用採收籃」,讓農民在採收時更不費力。
此外,經濟部技術處在「創新領航館」展出由工研院研發的複合式醫材溫感水膠,此技術為新型非添加交聯劑植入式生醫材料,可被人體吸收代謝,於室溫時是流動的液狀;當進入人體則會快速凝結成膠狀,目前已應用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未來可進一步結合生長因子、藥物等達到緩釋放控制,讓藥物效果更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