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前瞻計畫推動後 公有建物耐震補強達成率逾92%

內政部營建署今天表示,截至今年9月21日,全國公有廳舍已完成耐震初評3萬703件(達成率99.1%)、詳評1萬6483件(達成率98.4%)、補強9527件(達成率92.2%)、拆除2280件(達成率92.2%),大幅提升公有建物耐震安全,在地震來臨時,發揮隱形的守護力量。
在經歷過921大地震後,政府自2000年起積極強化各機關的辦公廳舍的耐震能力,並於2017年起透過前瞻特別預算,協助各級機關加速推動相關工作。
內政部表示,為強化公有建築物作為救災服務據點的能力,行政院分別在2000年核定「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公有建築物)及2017年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據點整備-公有危險建築補強重建(106-114年)」
針對1999年12月31日以前設計建造的警政廳舍、消防廳舍、公有市場、醫院、社區活動中心、重要辦公據點等防災廳舍,列管建築物進行耐震能力初評及詳評,若耐震能力不足,則要進行補強,倘評估補強不具效益時則拆除,以確保公共安全。
內政部指出,依據築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資訊系統統計,中央機關列管補強案件1570棟,已完成1502棟(95.7%),列管拆除案件141棟,已完成124棟(87.9%);其中行政院廳舍也於去年底完成補強作業,其他列管案件均預計在2023年底前完成補強或拆除,可在地震來臨時持續發揮功能,作為救災服務的據點。
營建署表示,「建築法」第77-1條文於5月11日修正通過,針對供公眾使用或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為有必要的原有合法建築物,其構造安全不符現行規定,應令其改善或改變其他用途,內政部並已辧理相關改善辦法預告,並配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已修正既有建築物耐震補強方式,就因故無法完成整體結構補強作業且經評估有弱層之虞的建築物,可採排除弱層破壞補強方式辦理,將可大幅降低建築物在地震下因軟弱層集中式破壞而崩塌的風險。
內政部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完善法令及經費挹注等多元手段,加強輔導公私有建築物改善耐震能力,以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