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碩博士!台灣香蕉研究所全員這天都要務農

香蕉是全球第四大經濟作物,位在屏東縣九如鄉的台灣香蕉研究所致力推動香蕉產業,香蕉研究所的全體員工們,不論碩博士,每周五會到研究所的實驗農場務農,整理香蕉園,割葉、除吸芽、除草等,碩士范俊雄說,農業要與實務結合,更能貼近產業現況。
每周五一早,香蕉研究所全體員工約65人,大家分工接續來到實驗農場,實驗農場面積大約有18甲。香蕉研究所長邱祝櫻觀察,所內職員以前很少人下田,在辦公室寫計畫做研究、實驗室分析,希望培力員工「上得了台、也下得了田」。
邱祝櫻說,一方面緩解缺工,室外工難找,大多不願曬太陽,加上香蕉工作較粗重,但更重要是與香蕉接觸,了解香蕉作物,務農過程中了解香蕉栽種遇到栽培、病蟲害等問題,工作中學習,一周一天勞動服務,運動流流汗,練就強健體魄。
邱祝櫻說,蕉研所職員25人,碩博士占一半,另45名外包人員,外包人員有的從事組織培養室分切、有的在田間、有的是苗圃工作等。
香蕉研究所實驗農場面積廣大有18公頃,其中與台糖租地約12公頃,種植的香蕉品種有台蕉1號-選烏龍,寶島蕉、台蕉5號、台蕉7號、台蕉8號,也有許多是觀察中品系,抗香蕉黃葉病品系都有保留。
邱祝櫻說,實驗農場功能,利用廣大遺傳後代,組織培養苗會有一定比率變異,利用組織培養後代,會有體細胞突變特性,種植大量後代從中選拔,比現有的品種更好的特性。
香蕉研究所員工、貝里斯籍的歐密爾是台灣女婿,是屏科大熱帶農業所碩士畢業,負責研究香蕉品種改良,歐密爾說,研究品種改良需要田間相關數據資料,也要觀察植株形狀,香蕉樹會從旁邊長吸芽,除吸芽,整理枯掉葉子或生病葉子,實際到田間,跟農民聊才會掌握相關情況,從中找出更好的品種。
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畢業的范俊雄,在蕉研所7年,他說,農業要與現實結合,親自下田才知道香蕉病蟲害病徵現況,跟農民互相交流意見,可以更貼近產業現況。
台灣香蕉研究所民國59年成立,香蕉是台灣重要經濟作物之一,民國50、60年代堪稱台灣香蕉黃金歲月,以出口為主,栽培面積曾多達4萬公頃,日本市占率80%「日本市場10根香蕉有8根來自台灣」,現今全台香蕉面積約1萬6千公頃,屏東約4千公頃,仍是主要產地。
香蕉種類多達1500多種,香蕉研究所內蒐集亞太地區的香蕉種原達230種,堪稱是台灣香蕉的諾亞方舟,被比利時香蕉種源中心納入成員之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