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推獎勵讓病人享無管人生 每年1.3萬人受惠

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為鼓勵醫療團隊積極協助病人移除鼻胃管,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通過獎勵措施,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總共投入約3900萬元,預估每年約有1.3萬名長期留置鼻胃管病人受惠,讓病人從此告別鼻胃管,最快6月1日公告實施。
中央健康保險署3月30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每人次獎勵3千點,最快6月1日實施。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罹患咽喉與上消化道疾病、剛做完重大手術或失去意識等患者,若無法由口進食或吞嚥功能異常時,就須裝置鼻胃管,管路是從鼻腔插入導管,經咽喉進入食道而到達胃部,平時給予流質食物,為病人提供身體的營養。放置鼻胃管往往是醫療照護的需要或考量,但難免會讓病人伴隨咳嗽反射、嘔吐等不適感。
鼻胃管放置直接影響病人外觀,除了忍受疾病折磨,還須面對外在心理壓力,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大受影響。李伯璋說,醫師應站在病人角度思考,什麼處置對患者才是最好的,要怎麼幫助這些鼻胃管病人移除管路,也是健保署這幾年來努力思考的議題。
依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事實上,這類病人其實可以在黃金恢復期透過專業復健訓練及治療後,成功且安全移除鼻胃管並恢復由口進食;但臨床上仍有部分醫護人員擔心病人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寧可讓病人留置鼻胃管擔心,其次是安養機構缺乏照顧人力,而且灌食比餵食方便,因此導致病人一直仰賴管灌維生,能夠成功移除鼻胃管者並不多。
李伯璋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病人一旦長期依賴鼻胃管進食,勢必缺乏咀嚼刺激,造成口腔顎面肌力或其他生理機能衰退,如腦部及心血管功能退化,而且鼻胃管放置後的照護,也往往帶來家庭照顧者的壓力。
李伯璋說,因吞嚥功能障礙而留置鼻胃管病人,現行健保已給付鼻胃管移除所需各種評估、檢查及訓練項目,本次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係針對腦中風、神經、喉部疾病、頭頸部癌症及老年退化等原因,導致吞嚥功能障礙而留置鼻胃管達3個月以上患者。
若經醫療照護團隊提供吞嚥或口腔功能評估訓練且成功移除管路,並「恢復經口進食,且未重置鼻胃管1個月以上者」,每人獎勵3000點。期望透過獎勵項目的訂定,讓更多咀嚼吞嚥障礙且不得不放置鼻胃管的病人,恢復正常生活機能,重拾品嚐食物之喜悅。
李伯璋說,這次新增移除鼻胃管獎勵目的,主要考量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有其相對的困難,且需仰賴跨專業的醫療團隊合作,如復健科、耳鼻喉科及神經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等各類醫事人員均扮演重要角色,希望透過鼓勵方式,回饋醫事人員付出的心力。
背後更重要的涵義是,健保署希望各醫療院所提供積極性的整合照護,幫助病人告別鼻胃管,讓生命活得更有尊嚴、品質,落實以人為本之全民健保照護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