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女就醫開場白「胃食道逆流」害誤診 醫發現真相警告:勿未審先判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醫師林相宏上(3)月28日在臉書發文,以一名真實案例提醒民眾就醫時,於診間切勿自行判斷病情,否則結果可能會因此誤導醫生,讓真實病況延遲被發現。
林相宏醫師在臉書PO文表示,一名30歲女生在男友陪同下,前來就醫,當她一開口主述時便說:「醫生,我『胃食道逆流』。」她還強調,這樣的情形已達半年,在戒斷咖啡和甜食後依然未見好轉,曾照了胃鏡,醫生也說她是「胃食道逆流」。
林相宏醫師進一步詳細問診,發現病人主述得愈多,愈不像「胃食道逆流」。包括「我每天吐、️吃了東西後更嚴重、️吃硬或是比較乾的食物吞不太下去,吐的更厲害、️我躺下食物和水就會衝上來,嗆到喉嚨咳嗽、️然後吐一吐就好多了、️半年來我已經瘦了5公斤。」
在重做胃鏡檢查後,醫師發現,該名女子的病情根本與胃食道逆流無關,反而與跟胃食道逆流「相反」,該疾病稱為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病人的食道裡滯留了不少液體,且食道口非常緊,在做胃鏡時要花一點力氣才進得去胃。「簡單說就是食道口過緊,無法放鬆,食物過不去。」
林醫師強調,當判斷誤診的情況下,吃錯藥當然病不會好,「食道弛緩不能症」需要進行內視鏡食道肌肉的放鬆術,在正確治療下,九成以上的症狀可緩解。
醫師再次強調,民眾看診時請勿「未審先判」,只要告訴醫師你不舒服的「症狀描述」,詳細地把身體的變化和感受說出來就好,切勿一開頭就自行判定自己得了哪種病,像是「我有胃食道逆流、我腸躁症、我胃潰瘍…」,這樣不但可能誤導醫師診斷,也無法得到正確的治療。
有網友詢問,若稍微放鬆了食道,會不會又因食道的賁門過鬆,反而引發胃食道逆流?林醫師則回答:「的確有可能」,讓網友大呼:「人生也太難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