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整理過年3大「易感狀態」 籲防疫兼顧心理健康
去年台灣疫情一度升高至三級警戒,根據生命線統計去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的來電量,較前年同期增加約23%,每位協談志工服務量也平均提升2.1人。生命線總會指出,彙整去年來電量得知,近二分之一來電內容曾提及疫情相關困擾,尤其三級警戒期間,求助比例從原本較高的人際溝通項目,轉為家庭、就業與經濟救助議題,其中又以家庭問題成長比例最高,以金門縣生命線為例,家庭問題從14%提升至36%,提升將近3倍。
生命線總會說,疫情對人類健康帶來威脅,可透過疫苗與防疫配備保護健康,但疫情下的心理健康與人際問題卻是沒有疫苗可打的,生命線總會歸納了疫情下的農曆春節期間容易感到心理壓力狀態,稱為「心理健康易感狀態」:
一、在外遊子孤單與傷心的情緒
遊子可能因擔心交通往返將病毒帶給家人,無法回家過節,生命線總會建議可勇敢向家人表達思念的心情;如運用通訊軟體,預先錄製影片或撥打視訊電話等方式,皆可充分向家人表達心意;也鼓勵家人相對回應,共同增進家人間的感情。
二、兩世代間夾心照顧者的無助心情
家庭的中間世代照顧者,疫情期間需花費較多心力照顧年長或年幼家人,過去一整年已經承受到較往常更沈重的壓力,生命線總會呼籲,家庭照顧重擔是家中每一個人的責任,沒有誰理所當然需要承擔一切照顧之責。當你的另一半或者家人處於兩世代間夾心照顧者的樣態,就是農曆春節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易感狀態。呼籲同心合力相互體諒,給予照顧者休息與空間,才能平安健康的度過這段日子。
三、家中活動空間限縮,爭執頻率增加
無論疫情警戒,去年度有許多家庭因為疫情高低起伏,家人無法一如往常外出或運動舒展身心,待在家中與家人爭執嘔氣頻率明顯提升,提醒可藉此教導長輩運用資訊工具聯繫好友,藉由視訊或聲音等溝通模式,轉移煩悶的心情,更可讓長輩學習更多樣的人際溝通方式,因應新常態社會的多元溝通管道。最後,年幼的家人則需注意使用視訊設備時間與方法,建議將視訊設備作為輔助;如運用網路影片或遊戲進行運動或舞蹈,保持與家人實體互動為主的模式,避免年幼者過度依賴視訊設備的使用。
生命線總會表示,全台有24個生命線協會,包含離島澎湖與金門都有服務據點,在線協談志工近3000名,藉由53條專線於台灣各地提供1995專線協談服務,去年總共接聽了18萬人次的來電,農曆年期間,全台各地仍有許多生命線志工堅守協談崗位,並提醒民眾在農曆前期間盡量遠離「心理健康易感狀態」,就能擁有心理健康最好的防護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