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團隊研發「仿生肺組織晶片」 宣告替身醫療來臨

癌症長年霸佔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十大癌症則是以肺癌居於首位。台北醫學大學今於醫療科技展展出「仿生肺組織晶片」,雙和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仿生肺組織晶片可以協助患者測試「免疫治療效果」,等於是患者的替身,無需讓患者「以身試藥」,且可以在一周內知道藥物的效果,避免患者的身體不斷被藥物消耗。
李岡遠表示,癌症治療方式包括標靶、化療及免疫等治療,醫師大多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或是醫師本身經驗投藥,但藥效不一定都能百發百中。在不斷試藥的過程中,患者體力等也會被消耗,也可能出現抗藥性等問題,久而久之,恐會發生「無藥可用」的局面。
因此,為了提高投藥效率。李岡遠與清華大學劉承賢教授合作開發「仿生肺組織晶片」,提取患者癌細胞在體外重組晶片。仿生肺組織晶片就等同病人,醫師可透過晶片同時測試不同藥物濃度與組合,進而找到最完美的治療方式,可謂「替身醫療」。
李岡遠表示,透過晶片的替身醫療,原本患者需要2至3個月測試的藥效可大幅縮短於一週內就知道成效,也能避免患者身體被藥物的消耗。「仿生肺組織晶片」最重要的特色在於測試「免疫治療效果」,免疫治療即透過抗體藥物讓T細胞能重新恢復活性,並開始大量增生去攻擊腫瘤,進而成功治療癌症,不過,目前肺癌免疫治療,平均每五人僅一人有效。
李岡遠表示,每五人僅一人有效是代表該免疫治療藥物只對一人發揮作用,不代表其它四人沒救,仿生肺組織晶片因為有患者的T細胞與癌細胞,此時就能再測試免疫治療藥物合併其它藥物的療效,為另外四人找出可能的解方。
李岡遠表示,仿生肺組織晶片是利用液體介電泳力排列細胞為各臟器組織結構,重建關鍵功能,更重要的是結構大小可依據癌症的發展特製,未來甚至可拓展擴及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
仿生肺組織晶片獲得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北醫團隊與清華大學的合作研發,希望透過向國際期刊發表,並成立新創公司將研發成果推廣至全球,為未來癌症病友提供更佳的精準治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