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心肌梗塞患者增加 台大醫院最新研究確診僅需1小時

近日氣溫驟降,心肌梗塞患者增加。台大醫院今天發表最新研究,藉由新式檢測流程,可以於1或2小時內快速診斷心肌梗塞患者,有別於以往需要3至6小時的檢驗時間,徹底改變心肌梗塞診斷流程,大幅減輕急診壅塞、急診醫師心理負擔,並降低患者死亡率。
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說,胸痛是急診患者常見主訴,約每10名患者就有1人有胸痛,要診斷是否為心肌梗塞,必須檢驗血液中的心肌旋轉蛋白數值,原因是心肌梗塞心肌壞死時,心肌旋轉蛋白會釋放到周邊血液,數值會有所上升。但傳統心肌旋轉蛋白檢驗不敏感,患者須等待6小時才能確診。
李建璋表示,若照傳統檢驗速度將造成急診室壅擠、醫師處置效率降低,讓患者死亡率增加5%、住院率增加0.8%、醫療支出增加1.1%,且現在還籠罩在新冠疫情下,同時也增加患者染疫風險。2011年產業界研發出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其敏感度超過傳統的10倍以上,舉例來說,相當於在日月潭任何角度放入20公克的糖都可以被檢測出來,檢測時間從6小時縮短為3小時。
李建璋說,但歐洲研究發現,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非常靈敏,不需等待6小時,僅需於患者剛到院及1小後再次檢驗就可確診。台灣於2016年引進,但缺乏亞洲人的檢驗資料,而於2017年與日本研究發現,若以胸悶、胸痛等疑似心肌梗塞到急診就醫患者,約40%可以藉由此檢測排除,且往後也沒有死亡或混診就醫。但經過5年發現,全球僅只有少於5%的患者受惠於此流程。
李建璋指出,此研究收集12個國、32個研究團隊,共3萬多人資料分析,比較1小時、2小時、3小時診斷流程的正確性及安全性。研究發現,檢測使用較低的臨界值於3小時檢驗流程,1000名急診胸痛患者中,高達15人會被誤判為正常,但若用較高的臨界值於1或2小時檢驗流程僅3人被誤判。此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知名期刊「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全球目前採用此檢測方式的比率不高,台大醫院已有2至3名醫師使用,於急診分為排除區、觀察區、確診區,分別觀察病患病情變化,此研究,將加速全球檢驗流程轉換。昨天於急診觀察發現,天冷讓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增加,病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胸痛症狀比率約占7至8%,此新式檢驗流程將加速處理病患病情。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說,心肌梗塞患者常有胸悶、胸痛症狀,到急診室就醫時十分緊急,醫師必須快速診斷、治療,這次跨國、跨領域研究改變了心肌梗塞診斷的流程,不僅是提升診斷效率,從原先須6小時加快至1或2小時,同時正確診斷,全球都能遵循此診斷流程,嘉惠所有心肌梗塞患者。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說,新的檢驗流程僅需1至2小時就可以獲得正確診斷,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可讓心肌梗塞患者及早治療,或讓不是的患者可以及早離開,減少急診室的壅塞及暫留。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陳石池說,這研究對全世界的急診醫師是很大的福音,還記得30年前還在擔任住院醫師,當時是採用檢測心臟酵素CK-MB,等待檢驗結果常需要4到6小時,但僅檢驗1次可能還無法判定,往往要12小時以上才能判斷,但這對急診室醫師來說心理壓力非常大,因這類患者心臟可能隨時停止跳動,如今有好的研究發現,大幅減輕急診醫師的壓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