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碳中和 侯友宜:能源轉型、電力與電價穩定都是問題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參加氣候危機行動論壇指出,中央一直在喊2025年能源轉型,但能不能達成是個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在努力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到了2026至2030年,台灣要如何維持電力穩定、儲能永續,而且電價可以被企業接受,攸關台灣經濟能發展,也是挑戰。
由願景工程基金會、理律法律事務所、聯合報系合辦的氣候危機行動論壇,上午邀六都市長分享因應氣候變遷的地方治理成果及對策。
侯友宜表示,由「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排名倒數第5,成績很不理想,這跟能源使用很有關係。他嘆了口氣說,台灣的能源轉型不是公投的同意或不同意,必須要從整個產業發展、人民健康、國家安全來看待能源議題。
侯友宜指出,這次COP26的氣候協定沒有很理想,但有結果總比沒有結果好。身為地球村一份子,新北市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消滅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燃煤發電,淘汰無效率石化燃料補貼,未來「綠色金融」更是重點。
他表示,新北是全台人口最多的大市,最大的城市也要做大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說,後疫情時代最大挑戰是氣候危機,事實上,氣候危機比疫情挑戰更嚴峻,他在選市長時就提出成立能源對策及氣候變遷的執行委員會,上任後,2019年提出2023新北成為無燃煤的工業城市,也是全台第一個加入脫煤者聯盟的城市,明年新北市工業燃媒汽電共生要全部退場。
新北在2020年率先簽署氣候緊急宣言的直轄市,減碳目標原本設定2030年減25%,後來降到30%,減碳標準更積極。今年中央遲未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他就宣布新北市要在2050年成為淨零碳的城市。
候友宜指出,說了就要做,做要有方法,方法就要接受檢驗,新北已選定八里做為淨零碳示範區,新北市府要蓋的第二行政大樓要達到碳中和目標。他強調,邁向碳中和要由公而私,政府不帶頭做,民間怎麼會跟進?
侯友宜表示,中央一直在喊2025年能源轉型,但能不能達成是個問題,2026到2030年要如何維持電力穩定、電價如何讓企業接受,是一連串的挑戰。侯友宜也拿出11月13日紐約時報的頭版報導指出,台灣每年人均碳排量為11.4噸,比中國大陸7.4噸、德國7.7噸、日本8.1噸都要高,政府真的要好好思考,要加油。
「減碳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侯友宜說,面對氣候變遷,台灣要趕快做,淨零碳排絕對是重要關鍵,這不僅是環保議題,也是經濟議題,政府的作為要兩者兼顧;而台灣的能源轉型也不是公投的同意或不同意,而是要從整個產業發展、人民健康、國家安全來看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