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議題遲滯數十年! 學者提7建言籲「淨零轉型」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6)剛結束,並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明確點燃要終結燃煤時代的信號,將影響台灣減碳目標。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提出7項政策建議,該中心認為,台灣的成功是建立在「褐色經濟」,高排碳、高汙染、低薪等模式導致環境健康成本外部化,呼籲政府應加快腳步,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專家也認為,由於企業本就應該節能減碳,政府應提出不補貼減碳、節能與化石能源的政策,將外部成本內部化。
台大風險中心今舉行記者會,會中邀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分別以氣候科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跨領域治理機制。親自前往英國參與COP26會議的立委洪申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也線上發言,分享國際會議現場觀察。
「台灣起步太晚、做太慢、做太少」,許晃雄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本世紀末的溫度將上升2.4度,科學家對減排措施進程比較悲觀,台灣必須思考面臨升溫要如何調適。政府已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應把2030年的進程納入,建議比照英國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提供政府獨立專家審議意見,另也必須要有氣候專章法令,儘速簽訂「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設置氣候變遷專責研究體系辦法,落實氣候變遷衝擊與脆弱度的評析。
蕭代基也提到,雖然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並未設定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但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並要在2050年納入減煤目標,並建立市場與非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其中,市場的國際合作是要建立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非市場國際合作機制仍待定,但「國際碳稅」已成提案。
蕭代基建議台灣應比照歐盟,提出積極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他提出四項建議,包含不補貼減碳、節能與化石能源;付費購買除碳成果,優先使用台灣森林、海洋與濕地進行除碳;在碳定價制度上,儘速採行碳稅、能源稅與碳費等制度;政府可主動提案加入或連結國際氣候俱樂部,假如進不了聯合國,也可考慮在東亞組織碳市場,採行碳邊境税,共同成立綠色氣候基金。
洪申翰親赴英國參與該場會議,他觀察,在這次國際談判中,有進展但也有遺憾。洪申翰提到,會中決議化石燃料補貼要逐步移除,事實上,現在國際上多個大型經貿會議也要求各國移除化石燃料補貼的計畫,他認為,台灣也積極與國際對接,國際也關注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建議可以開始做準備,此舉勢必將影響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的角色與位置。
台大風險中心也在會中提出7項政策建言,呼籲應儘速立法,全面因應淨零轉型。包含民間企業跟進淨零轉型趨勢,成立互助聯盟;確立淨零排碳路徑圖,各部門同時節能減碳;與國際同步,擬定2030減碳路徑;政府應調整氣候治理組織,修訂淨零轉型法律與政策;擬定碳定價與稅費機制配套;擬定綠色基礎建設戰略,制定相關預算法案;評估社會經濟轉型風險,因應淨零轉型衝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