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外海凌晨2起顯著有感地震 氣象署:與403地震無關

【專家之眼】雲霧下的惡魔:電子菸合法化的道德爭議

電子菸危害健康,是否開放合法販售,政府必須謹慎。美聯社
電子菸危害健康,是否開放合法販售,政府必須謹慎。美聯社

美國FDA的中文名稱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旨在保護和促進美國人民的健康和安全。然而10月12日FDA卻以「電子菸可減少傳統香菸的使用」、「菸草味電子菸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由於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紙煙為低,相比之下,減少了對抽菸者身體的危害」三個理由,得出電子菸對成年吸菸人口的好處大於風險的結論,而准予合法販售。

針對FDA的上述說法,有違一般正常人的直覺反應,因此,有必要深入辨析,究竟FDA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

第一個理由:電子菸可減少傳統香煙的使用,這是一定的,因為兩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果。但問題是電子菸會不會上癮、對人體沒有危害嗎?當然會。既然會,政府怎麼可以允許販售?

2019年10月,美國CDC(疾管中心)還特別給予因吸食電子菸而導致的相關肺病一個專有名詞叫EVALI(電子菸肺病),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電子菸肺病已經奪走68條美國人的命。而CDC也發現電子菸油中添加了非法、具上癮成分的四氫大麻酚。在台灣,四氫大麻酚被列為二級毒品。

第二個理由:「菸草味電子煙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一種商品是否合法,不在於該商品能否吸引人,而在於它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因此,這種說法顯然是在模糊焦點。

何況,從統計數字來看,電子菸並非難以吸引,而是很容易吸引未成年。根據我國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青少年吸食電子菸的比率從107年的2.7%增加到108年的4.2%,增幅達50%。這就證明了FDA「菸草味電子菸難以吸引青少年與兒童」的說法並非事實。

第三個理由,「由於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紙菸為低,相比之下,減少了對抽菸者身體的危害」。這樣的理由顯然不成立。首先,電子菸的危害並不以尼古丁含量的有無或多少為唯一標準。換言之,不含尼古丁或尼古丁含量較少不代表比較安全。根據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在「藥物與生物醫學分析雜誌(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上的論文顯示,市售電子菸被檢測出含有1064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毒化學物質164種。

其次,根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當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較低時,經常會導致吸食者吸得更多,因而導致他們吸入了更多的甲醛和乙醛等有毒物質。

FDA除了硬是擠出上述三個不成理由的理由之外,更荒唐的是,FDA還充滿「善意」的提出警告:「儘管這些電子菸取得上市授權,但並不意味這些產品是安全的或『FDA核准(FDA approved)』的」。既然電子菸不保證安全,FDA又怎麼可以核准電子菸的合法販售?這不是違背了政府設立FDA的初衷嗎?

電子菸的危害是很明顯的,我國政府千萬不能步美國FDA的後塵-合法化電子菸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美國 電子菸

延伸閱讀

RECARO賽車椅沒了!歐規小改款Ford Focus ST惡魔綠登場

美FDA批准販售電子菸 美肺臟學會錯愕遺憾

吳慷仁發文致歉 7述「他不會知道…」無奈回應「被寵壞」

網路買賣電子菸會違法嗎?潛藏的毒品大麻觸法危機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為何新政府首應廢除新青安方案?

新政府即將啟動,準閣揆卓榮泰日前表示,將以年輕人最在意的政策為施政重點,而「居住正義」高居首位。而當前影響房市最巨的政策...

【專家之眼】呷人夠夠!當沖降稅還有臉提「三延」?

2016年國際資本市場黑天鵝充斥,全球股市狂瀉,我國也不例外,台股冷颼颼,量能創15年來新低。當時行政院長林全裁示,為振...

【專家之眼】90天賞味:進口鮮奶也能算鮮奶?

近期有一位號稱是知識型網紅的「石總監」,在YouTube、IG、FB與抖音等網路平台上,大力推薦全聯販賣的紐西蘭進口鮮乳...

【專家之眼】借、掏、跑三部曲—始亂終棄的渣男基金

有一個政府單位,以收支自主為基礎成立,目的在「燒錢」;但成立後,收入沒有實現,只好舉債度日。在借到頂、借到滿後,開始每年...

【專家之眼】政客無能挑起戰端 豈能徵稅理應賠償

兩岸情勢緊張,衝突危機升溫之際,國家安全局長蔡明彥面對政府研擬開徵戰爭稅以籌措軍費傳聞,對外公開透露確實曾經研議此項課題...

【專家之眼】日本失落30年的心病:不願出清風險

在上一篇文章《可惜!日本得了過度肥胖症》一文中,我提到,日本患了過度肥胖症、血管老化、內有寄生蟲,外有傷口滲血,正是因為這樣的身體,所以,日本的經濟,30多年了,一直起不來。 日本的過度肥胖症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