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求一級瀕危草鴞 保育平台交流會議建構藍圖

屬於中型貓頭鷹的草鴞,因棲地和人類高度重疊數量漸少,已被列為第一級瀕危保育類,屏東林區管理處為了解草鴞在高屏棲地位置、生存威脅等問題,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調查,今天召開跨機關的線上草鴞保育平台交流會議,針對草鴞保育措施和規畫嘉義以南地區後續跨域合作事項討論,期望透過草鴞保育推動高屏地區生態藍圖建置計畫。
屏東林管處長楊瑞芬說,草鴞看起來猶如猴臉又名猴面鷹,為台灣特有亞種,族群數量很少且逐年下降,主要危機來自於棲息地的消失或改變,由於人為開發增加、荒地減少,使其繁殖地區變少,面臨農業行為和開發帶來的棲地破碎等衝擊,自高屏地區生態藍圖建置計畫展開以來,即是其中擬訂的短中程計畫受關注的物種,平台交流會議是跨域合作重要的一步。
草鴞可能是目前台灣數量最少的貓頭鷹,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分享棲地改善與社區培力經驗時說,草鴞的棲地與民眾生活地區重疊度高,希望提升社區居民對草鴞保育意識,加強溝通並進行共識建立,達到結合社區培力以及改善環境、友善棲地等方式,來進行草鴞保育行動」。
屏科大野保所洪孝宇博士分享運用猛禽棲架進行草鴞分布調查,他發現高屏21處設立的5公尺棲架,其中有19處拍到草鴞身影,由此可作為棲地分布的重要指標,其中更能劃分出所屬縣市、管轄機關等,跨單位合作,聯手推行友善農業,吸引猛禽佇立棲架幫忙補鼠。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研究所助理教授蔡若詩針對運用衛星追蹤調查東方草鴞分布調查發現,自2018至2020年以衛星追蹤的方式共追蹤到草鴞個體22隻,可找出日夜棲點及棲息模式,有利後續更精確的草鴞調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組長林瑞興組長說,因工業區開發、種電、機場用地、河灘地變動等因素,加上鼠藥毒害、非刻意鳥網捕捉等威脅,造成草鴞棲地破碎化,未來草鴞的保育目標將以維護棲地品質、降低死亡率、彌補生態資訊、增進民眾認識等方式,強化未來監測及保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