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沒看過的慘狀!棘冠海星大爆發 重創太平島珊瑚礁

中研院團隊今年4月受海委會委託前往太平島海域調查,發現水深2公尺以下有超過九成的海底珊瑚礁死亡,團隊目睹震驚「潛水40多年也未曾見到如此慘狀」,堪稱生態浩劫,研判是「棘冠海星」數量大爆發導致石珊瑚死亡。學者示警,東沙群礁及台灣周邊海域也可能重演慘況,海保署說,將研究太平島為個案或鄰近島嶼普遍現象,並加強生態調查以減緩衝擊。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從1994年至今到太平島潛水調查七次,每次都有發現棘冠海星棲息在石珊瑚底部,不過數量從罕見、稀有、到2017年變為偶爾可見。研究認為,珊瑚覆蓋率超過50%的健康珊瑚礁海域,每1萬平方公尺可供養20至30隻棘冠海星,若增加可能對該區域珊瑚不利,但鄭明修團隊根據觀察紀錄換算,太平洋海域的棘冠海星密度相當於1萬平方公尺760隻,已達大爆發等級。
棘冠海星以活體石珊瑚的珊瑚蟲為食,一隻成體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啃食掉4至6平方公尺的珊瑚,對珊瑚礁海域的珊瑚產生很大的衝擊,飽食的棘冠海星可利用儲存的能量,在飢餓狀態下存活6個月。鄭明修說,在太平島夜間潛水才比較容易發現5至8公分的小型個體,白天時小個體都躲藏在珊瑚群體下方或縫隙間,不易被發覺,加上本身絕佳的防禦機制與不多見的天敵,成體的棘冠海星幾乎很難被完全「移除」。
根據國外紀錄,1970年代在澳洲大堡礁曾發現棘冠海星大爆發,此後就一直無法根除,後來在琉球、關島、印尼等海域,也曾發生過棘冠海星大爆發導致大範圍珊瑚死亡。
棘冠海星大爆發除了自然周期性變動外,鄭明修說,研判還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天敵的消失」,大法螺已知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敵,但大法螺常被作為觀賞用貝殼,在太平島和台灣海域幾乎滅絕。第二是人類對海洋的汙染,含豐富營養鹽的水流入海中,造成微細藻類的大量增生,也提供棘冠海星幼生時期足夠的食物來源。
鄭明修說,在太平島持續一個月潛水觀察,棘冠海星族群數量不斷變動,因為有些地方石珊瑚幾乎百分之百死亡,沒有食物的棘冠海星四散覓食移動,例如島東南側水深20公尺以下沙地上經常看見牠們不斷爬行到處搜索活珊瑚群體。原來測站的棘冠海星數量也不斷變動,對於未來移除工作的規畫產生不確定性。
鄭明修說,目前太平島四周潮間帶和低潮帶浪拂區仍保留過去的珊瑚礁種類和生態環境,若持續監測和移除潮間帶的棘冠海星,至少未來珊瑚礁生態資源自我復原的機會仍然存在。世界各國防治棘冠海星數十年來仍沒有有效方法,僅過去曾做過的澎湖群島移除行動擴大執行可以防患未然,未來台灣、東沙群礁、太平島的珊瑚礁生態監測調查應持續進行,才有機會針對棘冠海星族群大爆發前提早因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