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車站就是穀倉 溫暖木構材質讓旅客有親切感、被風與水的流動包圍

|池上車站
感受縱谷稻香,風與水的律動
甘銘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石頭是土,風是水,米是我們的手,將充滿歷史感的穀倉意象,轉化成臺東池上車站量體,一來凝聚地方的認同感,同時營造池上米鄉的獨特風貌。 季節感濃郁的池上鄉,四季韻味不同,居民的日常也依隨時令進行春耕、夏耘、秋收與冬藏。春天,綠油油的秧苗惹人憐;夏季,山野青綠藍天白雲;秋收,金黃稻穗如波浪起伏;冬季施肥用的油菜花,燦黃亮眼美不勝收。圍繞著水田的浮圳環線自行車道,串起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大坡池、浮圳大觀亭,交織出池上田園風情畫,帶給建築師甘銘源設計車站的豐沛靈感。
穿越長長的廊道走入米鄉
相對於臺東車站必須展現歷史的縱深與海洋的寬闊,位在花東縱谷最高點的池上車站,更適合以溫暖的小鎮風光、鮮明的稻米文化來呈現,甘銘源認為地方文化之所以深層,必定是從產業基礎上發展的,人們來到寶島東部的米鄉,就會發現,象徵富足的稻米穀倉,不僅是池上最具代表性的產業設施,也是在地人對故鄉的情感投射,所以,將車站結合穀倉意象的設計初衷,由此而生。
既然車站不北移,而車站中樞神經的系統機房不能隨意搬遷,因旅運需求又必須擴大站體,甘銘源採取大餅包小餅模式,將龐大的機房藉由穀倉意象的站房包覆,再利用拉長的站房規劃出斜坡式的廊道,以解決站前廣場和月台高低的落差,同時形成一條無障礙通道,總是採正面思考的甘銘源,將站體的缺點變成設計切入的優點,把負面考驗轉成正面效果,完工後,這道長長的緩坡變成有趣的空間印象,當人們下了火車,從月台經樓梯穿越地下道,沿著緩坡走進大廳時,一路上就能欣賞幾何木構線條和微妙光影變化,看到牆上裝飾的藝術品,最後進入玻璃帷幕和木造屋梁交織、宛如一座稻米糧倉的寬敞大廳。
以水圳和太子樓呼應稻浪風情
同時肩負起臺東、山里、關山、鹿野車站改造的甘銘源,頻繁往來東部城鎮,觀察到池上鄉的觀光發展是花東沿線極為精采,卻沒有犧牲環境生態或為了迎合旅客而庸俗化,強烈感受到池上人以優質農產品、自然資源為傲的信心,因此,他希望打造一座具有深意的車站,讓居民也為此而驕傲。 由於池上車站腹地並不遼闊,因此甘銘源就把握旅客短暫進出車站的時間來塑造車站印象,除了以溫暖的木構材質呈現親切感,也用貼近大地的土來裝修,讓自然材質帶出歷史悠久的稻米文化。
同時,因為舊車站宿舍區南邊保留了許多大樹,甘銘源延續這樣的意象,在此區以石頭砌成米鄉傳統的水圳風景,栽種豐富水生植物,吸引居民和旅客停留,無論在長廊下遠眺山景,或是在水圳旁欣賞田園風光,都能感受池上慢活節奏與樂活氛圍。
仔細品味車站建築,會發現車站對應市區中山路的端點,有一座凸出於屋頂的太子樓,這種盛行於早年農村穀倉、菸樓的設計,最初為了產業用途,要利用建築高低差通風換氣,讓熱氣上升達到節能效果,現在有了另一重意義,成為地方文化的圖騰與象徵,這座小巧秀麗的太子樓,更添池上車站的穀倉韻味。
(本文出自《解構鐵道美學:臺鐵美學復興運動》,作者曹憶雯、張雅琳、陳佑瑄、駱亭伶、郭孟君、游姿穎、王心喬,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