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隔閡 一度以為失語

近日到某大學醫院做定期的神經內科床邊教學。五年級醫學生報告一位91歲阿嬤,10天前中風,左側癱瘓,在病發一小時內給予靜脈注射tPA。但後來心律不整並再度中風,轉到大學醫院。學生討論了許多醫療團隊的努力,也提到這位老太太只講台語,構成檢查困難,主動提出到底她因中風而引起失語症,還是聽不懂醫學生所說的國語。
學生說,病人慣用右手,照理是左邊大腦主司語言。兩側大腦半球掌管對側運動與感覺,左側偏癱應該來自右邊大腦中風,所以這病人不應有語言困難。
床邊教學培養未來好醫師
討論之後,我要學生們養成習慣,弄清楚病史及病歷上其他醫師的診察紀錄,再合理推論,想出最可能的診斷,及病人可能有哪些身體上的關鍵徵候,這樣才能在有限時間內釐清病史並且做好身體診察,得到正確診斷。
我向家屬和病人說明床邊教學的意義,並徵求同意。我簡短自我介紹,表示我們想利用她的病來教導中風的診斷與治療。我對病人說,我們需要好好教醫學生,將來你我子女生病時,才會有好醫師照顧他們。家屬欣然同意,病人從頭到尾微笑以對。
確定中風嬤沒失語問題
接著我帶著學生們到病房,先問病人與家屬最常使用哪一種語言,他們回答普通都說台語,國語勉強可以聽得懂一些,接著我就全程說台語。
我與病人和家屬看似閒談,卻釐清了一些病史,做了一些重要的神經學檢查,確定她的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絲毫沒有失語症的現象,這也解決了學生們對左側偏癱卻發生失語症狀的困擾,顯然學生所觀察到的語言問題來自病人對國語的困難。
神經學認知檢查可像聊天
因為中風在右側大腦頂葉(parietal lobe),我請病人眼睛閉起來,我摸她的左手,她馬上回答「左手」,我摸她的右手,她馬上回答「右手」,但當我同時摸她兩手,她卻只回答「右手」,這種「忽略症候群」(neglect syndrome)正是病人在「非主宰語言側」大腦頂葉病變時,會發生的罕見神經學症狀。
回到討論室,我要求學生分享,大家踴躍發言,他們看到老師徵求病人與家屬同意參與床邊教學的努力,同時也見證許多神經學認知的檢查可看似談天一樣地執行。
但沒有一位學生提及我從頭到尾使用台語看病的重要性。我忍不住問,如果今天我用國語,我們會對這位小學畢業的90幾歲耳聰目明的高齡老人,做出多少離譜的「誤判」。
23年前,我初到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時,最初幾年有時很難讓病人或同事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有時我也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英文,我深深感受「語言」的重要。回台已是另一個23年,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經驗:雖然病人與家屬說使用國語沒有困難,但談到激動時卻改用台語。這使我警覺沒先問清楚他們的母語,尤其對來自偏鄉或老年病人及家屬,非常不公平。
別讓病人聽不懂醫師的話
我們不應該讓病人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聽不懂醫師說的話,或醫師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話。我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好好學會台語,畢竟使用台語的人口不容忽視。我也提及自己還有「客家話」、「原住民話」待學,我們都要努力,讓病人不用在自己的家園擔心 「語言的隔閡」。
理想的好醫師除了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術」,還要有親切的「態度」,並能夠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看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