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疑調整有機法提高面積 農民:通路無增加有機慣行化

農業政策推廣有機,但遭質疑用調整「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業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標準,去提高驗證面積;有機農民證實卻有此事,有農民認為,可減輕驗證費用負擔,但也有農民認為不能因為達不到就調整,那對於過去努力維護土水的農民不公平,且眾多農民都宣稱有機友善,通路無增加,造成有機慣行化。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官網顯示,到去年11月份為止,台灣有機的面積達1萬713公頃,友善耕作面積為4963公頃;104年有機耕作的面積僅6490公頃,短短五年間幾乎增加近一倍,還又加上友善面積。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現在土壤汙染都有監測,而且不能耕種的土地,都列為控制汙染場址,就不能從事耕作,若非汙染控制場址,當然可以從事有機耕作,一般土地政府都有監控,非只有針對生產有機的土地。
宜蘭縣員山鄉果樹產銷班第1班班長吳文旭表示,他不認同這樣的修正,從民國87年之後,微量元素與重金屬含量經過了幾次修正,但消費端並不清楚,他認為生產食物應該更嚴謹。
雲林青農聯誼會長陳鳳義表示,重點有機農友增加後,通路並沒有增加,造成有機農業的慣性化,價格崩壞僅追求最後檢驗值。
他認為,這問題從兩面向看待,對有加入有機農業的農民 可以少花一筆驗證費用,因環境背景不同,如某區域地下水可能砷過高,農民要加入有機農業要多打幾口井,要檢驗到過關,花費不小;另一個是放寬標準後,土、水不驗誰知道自己的土、水內有什麼東西,對農產品會不會有問題。
過去長期供應營養午餐食材的嘉義有機蔬菜契作農友葉豊仁表示,學校午餐團膳沒有拿到供貨資格,就已經不做了,已另外找工作,過去耕種有機,有嚴格標準、大家雖辛苦但已習慣這樣做,現在不用驗水土了,加上開放友善農法以後,有機市場已整個亂掉,他感覺是開方便之門,僅只是為了實現一個做有機的政策承諾。
葉豐仁說,若有機有市場,農民就會自己去做,但現在是劣幣逐良幣,現在驗證面積急速擴充,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在耕種,還是只為爭取補助,這些補助「會害死青農」,台灣有機發展數十年,這些有機前輩長年的努力是否還算數?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