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高比率!環保署首推海廢衣 96%原料是寶特瓶

寶特瓶是海廢最大項目,台灣淨灘光是去年就清出47公噸寶特瓶,環保署今年與廠商遠赴台灣七處海岸,收集到8.4公噸寶特瓶,將製成1500件衣服,其中96%原料來自寶特瓶;現在許多衣服、運動鞋也標榜使用海廢原料製成,但國內並無公正認證制度可以檢驗,環保署表示,明年將推出「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產品須使用一定比率的海廢製成才可以申請。
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根據海岸淨灘認養系統,寶特瓶是海廢最大品項,台灣去年就清出超過47公噸的寶特瓶,其中許多是其他國家的寶特瓶海漂來台。為了循環再利用,環保署今年匯集8家回收、處理及紡織業者,挑戰完全使用台灣各地淨灘所得的海廢寶特瓶為原料製成衣服,由於原料都在海邊,因此命名為「潯寶衣」,96%原料來自寶特瓶,只有4%是彈性紗,是全球使用海廢比率最高的衣服。
顏旭明表示,為了製作「潯寶衣」,環保署與廠商遠赴七處海岸,收集到8.4公噸的寶特瓶,並透過篩選、破碎、處理、產出PET瓶片,合計約3.8公噸,經過半自動抽絲、紡棉、紡紗、織布,布料已全數完成染色,正在進行裁減與車縫,預計明年2月會完成1500件。
環保署此次邀集廠商利用海廢製作「潯寶衣」是示範計畫,顏旭明指出,重點是要建立認證制度,讓民眾辨認產品來自海洋廢棄物,環保署預計明年推出「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將有國際第三方公正單位協助嚴謹認證,若產品使用一定比率的海廢原料就可使用標章,目前希望至少海廢原料比率20%以上,但還在跟智慧財產局申請當中,尚未定案。
顏旭明說,其實國內外已經有民間單位自行回收寶特瓶做成衣服或運動鞋,但主要都是業者自行宣稱,沒有經過嚴謹認證程序,且目前國際常使用的海廢塑膠定義較寬鬆,離海岸50公里陸地上的海廢都算,環保署的「海洋循環標章」將嚴格定義,必須是在海面飄浮、或是被沖刷到岸際沙灘的才算。
顏旭明說,資源回收跟紡織業都是台灣強項,因使希望建立起海洋循環標章制度,國內外廠商都可以申請,對於台灣海洋環境有幫助,也可以提升企業形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