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田螺」復育保種成功 水產試驗所育成率破九成

台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淡水螺「圓田螺」復育成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完成圓田螺復育保種的任務,同時克服種苗生產不穩定的狀況,讓原來只存在台灣農村舊記憶的「圓田螺」再度量產,透過新技術培育,育成率可達九成以上。
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今天發表圓田螺「種苗量產技術」及「高效率養殖技術」,未來養殖民眾可利用原有養殖空間養殖圓田螺,既可協助清除魚池有機物,也能增加養殖業者收益。預估每分魚池收成量約900公斤,以目前每公斤200元市價計算,約有18萬元收入。
台灣養殖田螺常見的種類為石田螺,一般餐廳的炒田螺都是石田螺,最大體型約3至4公分;圓田螺最大的則約7至8公分,是目前台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淡水螺。過去因人為、環境變遷及生物間競爭等因素影響,導致圓田螺數量急劇下降,野外族群已難見到。
水產試驗所最初以復育保種為目的進行研發,而後因養殖業者關切度高,催生量產技術。目前圓田螺已開始零星養殖,預計開始養殖後第一年下半年即可陸續收成出售,估計每平方公尺約可放養250粒苗,每粒苗約2至3公克左右,養殖3個月收成,螺平均重15公克,十分具有市場潛力。由於螺肉含豐富的維生素A、蛋白質、鐵和鈣以及牛磺酸,也被視為開發保健食品的原料。
水產試驗所指出,圓田螺除了是原生物種與食用物種外,也是螢火蟲復育及水域河川汙染指標性生物。田螺屬於軟體動物的腹足類,棲息於淡水環境,如河川、池塘、水田等,以有機碎屑為食。在台灣地區常見的有中國圓田螺和石田螺,二者殼皆為圓錐卵形,外表平滑帶光澤,並呈黃綠色或綠黑色,外觀相似不易透過形狀及顏色辨別,但由體型及殼寬與殼高比值,即可明確區分圓田螺和石田螺,圓田螺體型較大,殼高可達7公分,3公分以下殼寬與殼高比值略大於1或接近1,更大體型則為0.8至0.9;石田螺則大多在3公分以下且殼寬與殼高比值小於1。
相較石田螺每斤價格約數十元,圓田螺每斤要價數百元,網路甚至有單粒價格飆到100至200元者,價值不菲。目前水產試驗所每年提供數千粒圓田螺種螺,以每粒10元、每人限購最多100粒,提供民眾做為種螺,民眾可購回後再自行繁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