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童用微笑隱藏家暴 社工遊戲助療傷

6歲女童「涔涔」因不斷目睹父母親衝突,學會用假笑隱藏自己情緒及所受到傷害,關懷社工看了都心疼,目睹家暴可能造成兒童少年身心陰影,暴力循環。苗栗縣政府去年起將成人保護案件家庭中的681名兒少全部納入關懷,運用「遊戲治療」等技巧修復他們的創傷。
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將屆,桃竹苗縣市政府分析前年、去年成人暴力案件增加趨勢,苗栗縣24.61%,新竹縣13%,新竹市4%。
中市社會局統計,1月到3月成人家暴通報案3519件,比去年同期增加91件。彰化縣府統計,1到3月成人保護總通報量1828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16案。南投縣家暴通報案1至4月104件,較去年比率微幅減少。
苗栗縣政府社會處分析發現,目睹家暴兒少從前年的244人增加到681人,大幅度增加179%。目睹暴力對任何人都是不愉快的經驗,何況身心正在發展中的兒少,壓力可能造成長短期傷害。
社會處過去介入服務的評估指標,如尿床、咬指甲、拔頭髮、作噩夢等方面,但有些兒少創傷沒有外顯,兒少選擇否認、沉默、逃避、假裝等,卻並不表示不在意,沒有受到傷害。去年開始只要是成年暴力事件,家庭內的兒少全部納入追蹤關懷。
苗栗縣去年目睹家暴3到6歲兒童有300人,社會處委託勵馨基金會苗栗分事務所提供服務,其中,6歲涔涔表現極大反差,社工開始接觸,她始終保持微笑,就像同齡大多數女童一樣。
但是遊戲治療中,她不是捏塑黏土成型,而是用力敲打,不斷發出「碰」!「碰」!「碰」!的聲響,抒發不斷目睹父母親語言、暴力衝突的情緒,微笑只是她隱藏情緒的偽裝,社工陪伴她,等她願意分享秘密。
社會處指出,目睹兒少長期還可能學習複製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模式,甚或造成創傷後症候群等,因此提供追蹤關懷服務,藉由遊戲方式與兒童溝通,讓他們有機會自我表達情緒、辨識情緒,逐漸走出目睹家暴的陰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