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腹瀉竟是卵巢癌末期!醫師籲腹部硬塊別輕忽
在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建議下,張小姐歷經手術、化療後雖狀況穩定,但於今年一月再度復發,再經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下,目前不適感趨緩,張小姐更回到工作崗位。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在京站威秀推出微電影「照著妳的愛」首映,以女性角度講述癌友面對家庭與治療的兩難,是否要把病情如實告知家人,並積極接受治療,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壓力。故事感人,多位與會病友更感動哽咽。
電影映末,張小姐更現身說法,她說平時不菸酒、也沒其他病變,罹癌前除腹痛外無頻尿、脹氣等其他徵兆,所幸自己摸到下腹部有硬塊、覺得不對勁而就醫。但聽到賴副院長告知為卵巢癌時,因太陌生、她還以為聽錯了,其實當下真的不能接受。後在老公與雙胞胎兒子鼓勵下,決定勇敢面對。
「有失,也有得。」張小姐說,雖然抗癌之路漫漫,她會透過運動發洩,且這段時間他與家人關係反而更緊密,生活型態也改變、更規律,算是意外收穫;另外,她說到台灣醫療技術好,只要心不放棄、有著家人的愛,讓她有滿滿勇氣。
賴鴻政表示,卵巢癌為女性致死率最高的婦科癌症之一,台、美婦女罹患年齡相比,分別為53、63歲,台灣早了十年,台灣一年約新增1500例。而以國健署2016年資料統計,卵巢癌的死亡率高達43%,比乳癌17%高出一倍半,由於早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多數患者易誤認為只是腸胃問題,以致延誤就醫,近五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賴鴻政說,目前卵巢癌的治療上有手術、化療、放療等選擇,但以先手術,後化療為主;如果腫瘤太大、或身體狀況較差,則先以化療將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與標靶等後續治療。
賴鴻政表示,因卵巢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一般健檢或抽血不一定能檢查出卵巢癌,建議除了超音波外,如果女性本身已得過乳癌,或家族有相關病史,可透過正子攝影、基因檢測等方式預測罹癌風險,預防卵巢癌發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