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第一金 1月獲利躍進

台新金今年1月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五倍成長,金控當中成長最多。圖/台新金控提供
台新金今年1月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五倍成長,金控當中成長最多。圖/台新金控提供

半數上市金控2023年1月獲利出爐,台新金(2887)因去年基期較低,今年1月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五倍成長最多,第一金1月獲利也成長近四成,每股稅後純益(EPS)0.16元,在已公布的七家上市金控中,EPS僅次於玉山金。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至昨(8)日止有七家上市金控公布1月自結獲利,各家表現不一,但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多數獲利比去年同期成長。

第一金率先公股金控公布1月自結獲利,第一金1月稅後純益20.74億元,月增79%、年增38%,EPS為0.16元。1月獲利亮眼主因子公司第一銀行元月金融交易利得大幅增加,其他兩家子公司第一金證券和第一金人壽債券評價提升,也增加投資收益,因此貢獻第一金獲利增長。

第一金表示,一銀1月稅後純益20.05億元,月增63%、年增31%,去年12月美國聯準會(Fed)再升息,台美利差擴大下,使得銀行換匯交易(Swap)獲利大增,抵銷掉1月農曆新年長假導致營業天數減少的淨息收和手續費收入下滑的影響,獲利成長顯著。

第一金證券和第一金人壽則是都受惠投資收益增加,緩和經紀業務手收、匯兌損失等衝擊,第一金證券1月稅後純益0.61億元,第一金人壽1月更由虧轉盈,單月稅後純益0.05億元,均有助提振母金控獲利。

台新金昨天公布1月稅後純益14.2億元,較去年12月增加9.6億元、增幅逾二倍,較去年同月更是大增五倍多,EPS為0.11元。台新金表示,主因台新銀1月稅後純益15.7億元,淨收益較前月成長,整體損益較前月成長109%,另外,1月因國內外大盤指數上升,使公司營業證券評價利益上升,整體獲利動能維持穩定。

不過,新台幣1月對美元強升2.18%,使得台新人壽因匯兌損失而1月稅後淨損0.9億元,與去年同期賺10.9億元差距頗大。台新金表示,台新人壽主因1月台幣升值致兌換損失增加,而去年同期則有投資資產配置,調整實現處分利益,基期相對高,因此今年1月獲利表現相對衰退嚴重。

去年1月台新金因併購契約或有價金提列等因素,大幅抵銷銀行、壽險子公司獲利,因此去年1月台新金只賺2.8億元,壓低基期下,今年1月獲利成長幅度放大。

台新金 第一金證券 EPS

延伸閱讀

亞泰去年EPS達7.98元新高 估計本季落底後逐季向上

金融股2022年因升息受惠很多? 獲利大爆發的僅第一金(2892)和這3檔

金融股2023年14檔配息預測! 專家四方向解析:這家恐無法配息配股

獨/銀行保險人事大風吹 台新人壽資深副總盛季瑩轉戰南山

相關新聞

中信金獲利衰退4成還能發1元以上股利 專家:這價位之下是進場點

Youtube頻道《棒棒的理財失控週記》分享,金融股還發得出1元以上股利的還有誰呢?金控三雄全數獲利衰退,國泰金得動用資本公積,發不發得出1元還有得考慮。

中興電(1513)股價要破百還能加碼嗎? 專家「風險高」:看自己持有張數

有投資人詢問,手上存的中興電(1513)買進價格在59元,但在幾個月之內竟然大賺60%以上了,這時候想要加碼存股可行嗎? 財經專家阿格力於YouTube頻道的新影音中,表示要看自己手中持有多少張數,來考慮是否要持續加碼,因為張數少跟張數多,所對應的風險也不同。

矽谷銀行倒閉台灣金融股有危險?弄懂債券與升息關係! 他:股價一定會漲回去

銀行倒閉事件,對金融股未來走勢的影響、以及金融股會有危險嗎?所以身上有金融股的人,究竟這次的事件,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是燙手山芋呢? YouTube頻道《陳愉昇股市經驗談》分享,這次台灣金融股下跌的原因,普遍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配息不佳」和受到「美國銀行倒閉事件的波及」,金融類股指數走勢來幫分析,也會介紹到聯準會(Fed)升息、降息對債券價格的影響。

現在別買金融和傳產股了? 專家:台積電還有低基期「這幾檔」科技股可投資

銀行股持續爆雷之下,股市的最佳買點也浮現了嗎? 財經專家黃世聰在「聰明理財大小世」中表示,預估央行緊縮資金的力道勢必會放緩,漸漸擴張資金流動到市場上,對於股市會是利多的消息;也建議投資人可以開始投資一些低基期的科技股。

「少年海神」又見翻船! 長榮爆3985萬違約交割

長榮(2603)高股息行情未如預期,少年海神又見翻船!臺灣證券交易所22日統計,證券商申報集中市場違約買進加計賣出金額達...

金融股竟不適合無腦存…?達人:用估值「擇時進場」更好賺

台灣有許多投資人把金融股當成是存股的標的,因為認為銀行不會倒也配息也穩定,不過股市達人股添樂更新一則影片中直言「金融股並不適合無腦存」,追求穩定配息應該存高股息ETF,而金融股用「擇時進場」的方式,績效會大大勝過存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