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不影響營建股?華固(2548)連2季虧損卻未跌!專家:北士科估3百億

【文.玩股華安】
儘管民眾普遍認為台灣房市「一房難求」、房價居高不下,但台股中營建類股的走勢卻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明顯轉弱。即使囤房稅2.0、信用管制與新青安等政策陸續上路,建案銷售乍看仍熱絡,實際卻已有中小建商出現資金斷鏈與倒閉現象,這恐怕結構性轉折的開始。
營建股本質:不是短期獲利產業 而是認列與週期性產業
投資營建股有別於一般製造業或科技股,主要因為其採「完工認列制」:
建案必須實際交屋後才能認列營收與獲利單季虧損並不罕見,市場更重視的是建案入帳節奏與未來利潤率
以績優股華固(2548)為例,罕見十年來首度出現連續兩個季度虧損,但市場並未劇烈反應。
因為只要預售表現與案源穩健,投資人仍能接受短線財報震盪,且2025年華固被視為輝達落腳北市科的大贏家,光是靠北市科的商辦案市場就預估將達300億。
Q1 財報異常:虧損創高、買氣分歧 產業兩極化浮現
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檢視,2025年第一季財報呈現虧損的不動產建商家數創下近年新高,且其中不少建商的負債比率超過70%,被市場認為產業健康狀況亮紅燈。
這波虧損潮中,甚至出現「賣越多、賠越慘」的異常現象,由於建材成本與土地成本高漲,也讓建案完銷卻虧更慘。
隨著放貸水位緊縮、買方信心轉弱,這些策略無法兌現,建案無法如期交屋、回款延遲,造成現金流壓力與帳面虧損同步爆發。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的營建業已出現明顯的結構性「銷售市場分歧」現象:部分建商如華固(2548),雖出現罕見的連續兩個季度虧損,但手握北市科科技園區核心土地,被視為輝達落腳重點開發商,僅靠該區的商辦案就預估可帶來豐厚獲利。
也就是說,賣給科技廠與企業用戶的案子仍有剛性需求,但面向一般民眾的住宅市場則逐漸冷卻。
目前情況是:「民眾不想買,持有者不想賣」,自住型需求受限、投資型需求遭稅制與政策打壓,成交量下滑下,許多原本預期能靠預售案撐起現金流的中小型建商,陷入銷售卡關與營運惡化的雙重夾擊,進一步引發「黑字倒閉」與潛在「爛尾樓風險」。
也正因如此,達麗董事長謝志長才會罕見地在股東會中公開呼籲,應鬆綁第2、第3戶購屋貸款與中小建商資金流動限制──這不只是為了緩解房市成交量,而是在防止整體產業資金鏈斷裂、信心雪崩,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
政策衝擊:新青安提前透支買氣 囤房稅抬高持有成本
新青安貸款雖名為扶助首購族,實則變調產生大量套利行為。這些買盤讓預售市場在2023~2024年間爆量,卻提早透支未來兩年的剛性需求,形成當下熱、未來冷的「政策型虛火」。
同時,2024年7月起正式上路的「囤房稅2.0」,首次以全國歸戶+全數累進的方式針對非自住住宅開徵最高至4.8%的房屋稅。
原本即便登記在不同縣市的投資型住宅,如今也無法再以「戶籍分散」規避稅負,甚至過去連免課的低價套房(例如現值10萬以下)都被納入課稅名單。
這兩項政策效果疊加,讓原本就資金緊的建商不再有喘息空間。銷售困難、囤房被課稅、建照期可能拖延──資金鏈若再遭一擊,就不只是虧損,而是倒閉。
結構真相:人口萎縮 × 空屋過剩 × 建案堆高
人口變化是壓垮房市信心的長期變數。根據主計總處中推估,台灣總人口於 2020 年已見頂(約 2,360 萬人),未來將持續下降至 2070 年約 1,500 萬人,等於少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潛在買方。
家庭數將下滑、自住需求下降,而建案卻持續推出。
根據內政部資料,全台待售新成屋在 2025 年第一季達到 10.7 萬戶新高,第二季略減仍有 10.3 萬戶,是歷史次高。
空屋率方面,官方公布的「低度使用住宅比率」為 9.32%,計算方式為每年11月、12月用電量低於60度空屋數量除以房屋稅籍住宅量所得的百分比率,但202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真實空屋率為 18.5%,統計方式仍高度爭議。
歷經七波打房政策,市場終於開始見到成效。新成屋空屋率攀高、投資客退場、區域新案供給過剩等現象,高雄住宅率先面臨價格修正壓力。
「多殺多」的情況雖尚未全面爆發,但市場氛圍已從樂觀轉為保守,房價正在進入回歸基本面的過程。
不過,房價走弱並不代表營建股就全面失守。
2024年以來,台北市A級商辦市場去化創新高、企業升級與科技業擴張需求強勁,顯示商用不動產領域仍具韌性。
以華固(2548)為例,近年主力推案集中於商辦市場,商辦佔比明顯優於一般住宅型建商。
也因此,儘管其罕見出現連兩季虧損,市場反應相對溫和,投資人多認為只是認列時程影響而非基本面惡化。
即便短期財報震盪,也未動搖其基本面。在這樣的分歧階段,營建股的投資價值不再取決於房價漲跌,而在於「產品結構」。
住宅比例過高的建商,將面臨銷售去化與現金流壓力;反之,主力為商辦、廠辦、租賃或高端客群的公司,則有機會逆勢突圍。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打房奏效?營建股華固(2548)罕見連兩季虧損,為何市場不驚?答案藏在商辦布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