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球第2大富豪換人做!他受惠晶片銷陸 擠下祖克柏身家飆破7.4兆

網紅「鳳梨」嘉義市區遭連開9槍 歹徒逃逸中

肘窩一片瘀青…父見調查報告哭著道歉 被迫抽血生控:台師大不斷欺騙

鴻海回測160元...赴美設廠拖垮?專家示警「不能只看營收」:AI產業高風險

鴻海(2317)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鴻海(2317)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玩股華安】

鴻海股價在去年一度來到高點234.5元,但隨著市場開始質疑AI伺服器的成長動能,鴻海(2317)近期股價持續走低。

3月27日再度跌至160元,股價回測去年(2024年8月6日)的大量低點160元,技術面已岌岌可危。

市場對鴻海的投資看法也逐漸轉變,從「能否回到兩百元」,變成「股價是否將要做頭」。

除了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2354)也是近期散戶的重災區。該公司在去年一度受惠於Switch 2備貨題材與打入輝達供應鏈的雙重利多,帶動營收大幅成長。

2024年第四季營收相較2023年同期成長了175%,股價也一度逼近百元大關,最高來到99.9元。

然而,在2024年第四季財報公布後,鴻準的毛利率僅4.02%、營益率僅1.74%,與2023年第四季的毛利率12.2%、營益率2.6%相比,呈現大幅衰退,市場信心受到重創,使股價從高點99.9元一路跌至今日(3月27日)的67.1元。

鴻海有機會守住160元關卡嗎?鴻準跌回到前平台整理區間能買嗎?投資人應該考慮到那些要素呢?

1、鴻海赴美設廠是否能改善基本面,還是反而成為負擔?

近年來,鴻海持續擴大美國製造布局,從威斯康辛州到最新的德州投資案,都是為了回應美國政策環境與關鍵客戶(如蘋果、NVIDIA)對在地供應的要求。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去年表示:過去幾年已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當地布局,自2021年重新簽署投資協議以來,集團在當地的總投資已達10億美元。

截至目前,僱用人數成長40%,威州廠營收年增達140%。

鴻海試圖藉此重新定位美國基地的戰略價值,至於最新一筆投資,則是由子公司 Ingrasys Technology USA Inc. 出面,於德州休士頓購置 86.34英畝土地與逾100萬平方英尺廠房,總金額達 1.42億美元(約新台幣47億元),目的在擴充AI伺服器產線、服務美系客戶。

儘管這些投資案在當地享有一定程度的稅賦減免、土地優惠與基礎建設補貼,但投資人仍須謹慎看待這類補助對整體獲利的實質幫助。

美國製造整體成本結構偏高,高人工、高稅負與長期運營成本難以避免,補貼往往只是階段性誘因,無法長期抵銷壓力。

更關鍵的是,鴻海目前的財務體質仍屬「薄利型」結構,2024年毛利率僅6.25%、營益率2.92%。

即便營收成長,若無法有效拉升毛利率與獲利能力,這些投資最終可能只是增加營收規模,卻對EPS與股東報酬率貢獻有限,甚至成為財務槓桿壓力來源。

長期來看,赴美投資建立信任,將成為鴻海的真正回報

雖然鴻海赴美設廠的短期財務效益仍有變數,但投資人也應從更高層次去看待這項布局的戰略意涵。

以鴻海目前的資本結構與現金流狀況來看,赴美投資,對整體營運並不構成財務壓力。這類擴張屬於「可承擔」的策略支出。

更重要的是,這類地緣性投資的本質,並不只是為了短線毛利或產能調配,而是在替未來的合作關係「買下信任」。

面對美國政府強調供應鏈在地化,以及蘋果、輝達等核心客戶對製造安全與政治穩定的高度敏感,鴻海願意率先落地、承擔成本,無疑在供應鏈中強化了其不可替代性。

從這個角度看,赴美設廠雖然短期拉高成本,但中長期可能有助於穩定訂單、提高談判力,對鴻海整體競爭力與全球定位仍具有正面意義。

2、地緣政治風險是否進一步升溫?

近期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海議題再度升溫,企業選邊站的問題,將逐漸浮現,加上川普政府對中強硬立場延續,美中科技與貿易戰有再度升高的可能。

身為供應鏈核心廠商的鴻海、鴻準勢必會首當其衝,即使鴻海全球均有佈局,但地緣政治風險仍不可忽視。

3、毛利率與營益率是否見底反彈,還是仍在下修循環?

營收創高 ≠ 基本面改善,投資人要看對指標

從鴻準2024年第四季財報來看,毛利率與營益率皆出現明顯下滑,顯示即便營收創高,也未能有效轉化為實質獲利。

若未來幾季的獲利指標無法穩定回升,甚至持續惡化,不僅將削弱市場對基本面的信心,也可能使技術面上的平台或支撐位置失守,進而引發本益比與估值的全面重估。

關稅+地緣政治風險+AI伺服器拉貨動能疑慮 三重夾擊

鴻海方面,除了面臨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夾擊,投資人也需留意 AI 伺服器所帶來的毛利率提升空間恐怕有限。

在去年多家廠商陸續加入 AI 伺服器供應鏈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未來恐怕出現削價競爭的壓力。

雖然目前市場普遍仍認為 AI 晶片與伺服器的需求持續強勁,尤其在輝達等大廠財報帶動下,短期訂單動能依然可觀。

但近期相關個股股價表現卻普遍疲弱,反映出市場對 AI 投資是否過熱、產能是否超前需求的潛在疑慮。

部分法人與產業高層也已警示,AI 產業可能存在泡沫化風險,尤其是在資本投入過快、商業應用尚未完全兌現的情況下。

AI題材的確具備長期發展潛力,但在代工模式中,規模成長並不一定能轉化為獲利改善。

當前市場對AI伺服器代工的熱情,容易讓人忽略基本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毛利與營益率的真實變化。

投資人不能只看「營收創高」、「訂單爆量」這類新聞標題,更應緊盯財報數字所透露的訊號。

否則在營收走高、股價反應熱絡之後,若獲利能力遲遲未改善,接下來的修正期可能來得比想像更快。

這樣的風險在鴻準身上已逐步顯現,而相較之下,鴻海在營收規模、客戶結構與資本穩定性方面仍具備相對優勢。

2024年已繳出每股盈餘11.01元的成績,市場對其今年的獲利表現仍維持審慎樂觀。

雖然毛利率與營益率的成長幅度可能不如預期,但整體獲利趨勢仍朝正向發展。

以目前市場給予的本益比水準來看,股價在當前區間具備一定程度的支撐。

雖160元關卡恐怕難以撐住,甚至短期進一步修正,但只要基本面未出現改變,鴻海仍可視為全年具備追蹤價值的長期績優股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觀點與紀錄,並非建議。申購前自行評估風險,並詳閱公開說明書。※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鴻海回測關鍵價,AI風險顯現!鴻海、鴻準未來怎麼看?

鴻準 鴻海2317 本益比 川普 基本面 地緣政治風險 劉揚偉 NVIDIA

相關新聞

美債殖利率升到5%!專家剖析:市場估Fed會延後降息...恐年後才有動作

昨晚美國債券市場震盪劇烈,3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六月來首次突破5%大關,來到5.02%!為什麼殖利率會上升?因為投資人認為: 通膨可能回來了 聯準會可能不急著降息了

台泥(1101)有望跌深反彈?專家:短期雖觸底、但長線埋藏諸多挑戰

台泥(1101)股價持續探底,今日(7月9日)最低來到24.05元,年初以來跌幅已超過兩成,讓不少長期投資人感到困惑與不安。儘管台泥與台塑一樣,長年被視為「台字輩」的穩健存股代表,而台泥也因美國市場僅佔營收不到1%,被認為在川普對等關稅政策下,有望成為資金避風港。 然而,隨著2025年台灣正式開徵碳費,對高碳排產業帶來實質成本壓力,加上越南水泥持續傾銷本地,讓原本看好的防禦型定存股,反而面臨內外夾擊,股價一路疲弱,也讓投資人信心遭遇強烈震盪。

中信金(2891)無懼匯損...但是多頭最後一漲?專家:殖利率強、配息穩沒理由不漲

中信金股價近期持續創下新高,市場上經常流傳「金融股漲勢是多頭行情最後一棒」的說法,到底這句話是真實經驗還僅僅是一個市場迷思?本文將從配息數據與匯率變動兩大層面進行深入解析,解構金融股漲勢背後的動能與風險。 首先,從中信金的配息數據來看,過去十年間其現金股息呈現穩健成長的趨勢。2014年時每股配發1元的現金股息,至2025年已提升至2.3元,整整成長超過一倍以上。這樣明確的股息成長趨勢,不僅彰顯中信金在營運績效與財務穩定性上的優勢,也反映股價的上漲動能並非空穴來風。即使在過去幾年間全球經濟面臨數次黑天鵝事件,如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等挑戰,中信金的獲利仍能穩定上揚,顯示其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與穩健的營運策略,這也成為今年吸引大量資金進駐的重要原因之一。穩健的殖利率表現,進一步成為支撐股價的堅強基礎。

台達電(2308)創高...但要上500後繼無力?專家:注意關稅風險高升

2025年以來,台達電(2308)股價強勢上攻,短短三個月漲幅超過65%,歷史新高來到461.5元,市值接近1.2兆元,超越富邦金(2881),成為台股市值第四大公司。這波漲勢背後,有法人資金大舉進場的強力推升,截至7月7日,外資持股高達173萬張、投信持有逾85,000張。 台達電目前AI營收占比約20%出頭,公司表示第二季營收優於第一季,市場期待六月份營收繳出好成績,但投資人需留意過去台達電曾表示客戶因關稅問題趕著提前出貨,且台達電出口美國比重約三分之一,在近期美國對各國關稅協議公布下,未來恐面臨關稅風險!

1字頭中鋼真香?老牛曝妻一套7年:投資前提是獲利穩、隔壁台電虧4千億

最近不少朋友在問:「老牛,中鋼跌到1字頭了,這種價位能不能撿?」看到有人說:「買來等個十年,一定會回來!」也有人無情回擊:「這是紀念品概念股,不如買0050」。老牛想說,這句話酸度很高,不過……還真不無道理,因為我還曾社群上分享過。 我曾在第二本著作中提到「定存股1.0」的概念,過去國營事業對國家經濟有穩定作用,常被當作政策工具,肩負政策性任務,大眾也普遍認為有政府當靠山,就「不會倒」。 但投資人常忽略一點:「定存股的關鍵,是獲利要穩定」看看隔壁棚的台電,累計虧損已破4千億,國營企業不等於獲利保證,中鋼也一樣。

台灣關稅20%以內不是不可能!伊森提「5籌碼」:食安和能源打包談判

距離 8 月 1 日「川老大關稅倒數」只剩最後幾圈,眼前這場台美談判早就不是單純比價碼,而是用稅率當籌碼的一盤多邊賽,伊森一直在思考該如何看待這輪談判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今天我們想梳理一下看法,並跟讀者分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