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秦楊罹肺腺癌零期重大決定 堅不動刀原因曝:沒時間了

在陸設籍規定再收緊!陸委會最新函釋:持定居證也觸法

疑公益侵占逾3千萬 林岱樺胞弟續押、親信住持再押2個月

Q1投資展望 摩根:AI仍會帶動科技產業發展

AI示意圖。(路透)
AI示意圖。(路透)

台股大盤指數今天重挫326點,指數收在2萬3081點。針對今年的台股展望,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表示,今年AI仍是台股非常重要的催化劑,而AI發展歷程從基礎建設開始,已慢慢落地到邊緣的部分,包括PC、手機等,台股過往呈現「一個人的武林」,預期今年會有比較多科技廠商迎來相關的業績表現,包括AI相關供應鏈、硬體代工商、設備和材料業者,都有機會在護國神山帶動下,成為護國群山聚落。

摩根資產管理今天舉行2025年市場展望記者會,由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主講。

許長泰表示,即便市場擔心川普在施政上的不確定性,不過單就數據來看,美國實現經濟軟著陸的機率反而較大, 2025年對風險性資產來說仍會是相對友善的一年。在此前提下,預計美國企業獲利的增長將更全面,不只向來居於強勢獲利地位的資訊科技、通訊服務與醫療保健,就連工業、原物料與非必需性消費等產業也有機會實現超過10%以上的獲利增長,這會讓美股出現更全面的投資機會,跟過往科技股一枝獨秀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他指出,儘管美股大盤的估值已經偏貴,但在非科技企業獲利增長的帶動下,相信2025年美股有很高的機率出現類股輪動,對投資人來說,美股的布局也應該轉換思維,改以多元分散的方式進行配置。

林雅慧則說,去年11月開始,以科技股為主的成長型股票面臨較大的震盪,主因就是除價值面的因素以外,市場也會以更嚴格的標準,去檢視AI是否能夠從過往的趨勢題材面轉換為實際的基本面。好消息是,儘管AI在各行業應用的占比目前還是偏低,但增長速度卻很快;而且在估值面上,那斯達克100指數目前的本益比為32.4倍,距離2000年網路泡沫的83.3倍還相當遙遠,可見AI未來仍會帶動科技產業的發展。

林雅慧指出,雖然2025年全球投資人的目光焦點可能還是在美國,但包括中、日、台等地的亞洲股市還是有其表現機會,在科技股獲利增長的帶動下,台股在亞太(不含日本)地區整體的獲利表現依舊領先;日本股市則是受惠於企業治理的改善有助於估值提升。陸股方面,南向資金也自2024年9月開始連續出現4個月的淨流入,外資機構也自2024年第三季以後大幅增持中國股票,可見在一連串的政策組合拳推出後,現在只待信心面恢復。

摩根資產管理表示,關稅與減稅雖然是川普政府確定的施政方向,但在具體的政策細節出來之前,市場仍會以平常心看待;因此建議投資人在今年應採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資產配置,股票部分聚焦美股與包含中、日、台的亞洲科技供應鏈,固定收益資產優先考慮非投資等級債。

摩根資產管理今天舉行2025年市場展望記者會,由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左)、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右)主講。記者賴昭穎/攝影
摩根資產管理今天舉行2025年市場展望記者會,由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左)、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右)主講。記者賴昭穎/攝影

AI 台股 摩根 科技股 美股

延伸閱讀

台股勁揚助攻元大金 經紀市占率創十年新高

台股開盤下跌0.61點 台積電開盤下跌5元

美股弱勢、大盤短線漲多效應 台股氣虛 外資、大戶落跑

美股基金 今年還有戲

相關新聞

台股散戶風向球 3月證券劃撥存款餘額創下17個月新低

台股3月跌破盤整區後指數拉回失守2萬1千點大關,股市資金有感瘦身,中央銀行統計3月證券劃撥存款月底餘額為3兆2099億元...

台股開高走高漲近600點 台積電勁揚37元

台股23日開盤指數上漲370.18點,開盤指數為19,163.61點;多頭持續拉高,走揚近600點。台積電(2330)開...

台股後市 專家:唯關稅是問

台北股市四月慘遭關稅利空襲擊而暴跌,在對等關稅獲得九十天緩衝後,指數止跌反彈,暫時回穩。時序即將進入五月,台股將迎來五窮...

股災衝擊上班族 股民平均損失23.5萬元、近七成八憂心經濟

4月初,美國關稅政策突如其來,讓台灣不少上班族一夕之間陷入投資失血、生活緊縮的雙重壓力。根據1111人力銀行18日發布的...

台積電法說會前股價力拚翻紅 押注買盤搶先進場了嗎?

台積電(2330)17日收盤後將召開法說會, 受到川普關稅政策的干擾,加上市場對是否與英特爾合資的擔憂,罕見的出現多家外...

台積電法說會下午登場 盤中跌13元市值失守22兆元

台積電下午將召開線上法人說明會,股價走勢疲弱,達842元,下跌13元,市值跌破新台幣22兆元關卡,滑落至21.83兆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