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涉洩個資40萬交保 基隆市民政處長張淵翔請辭獲准

賴清德否認下令35藍委全罷…派系大老批卓冠廷得意忘形 陳亭妃告御狀未果

美元跌破32元 朱立倫:若貶破30元「台灣經濟大風暴將來臨」

蔡明彥專欄/AI、蘋概、航運 盤面焦點

AI示意圖。 (路透)
AI示意圖。 (路透)

中央銀行上周理事會後宣布7月1日起調高存款準備率1碼,同時也因出口優於預期,而上調全年GDP預估,這一上修動作符合群益一貫的看法「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高低看出口,出口的高低看科技產業,科技產業的重心又看三大產品項目」。

這三大產項目分別為,一是以台積電(2330)晶圓代工為首、DRAM廠為輔的電子類產品接單;二是以PC、伺服器、手機、筆電、網通產品等組裝產品為主的資通訊產品;三是以未做成終端產品的面板及大立光為主的精密儀器業。

以上三大類產品,今年到目前為止仍維持接單正成長,其他傳統產業的塑化、金屬等則仍受大陸需求不振、以及產能過剩所苦,接單仍衰退,股價也頻頻破底,與AI類股的意氣風發真如兩個世界。

然而,科技股當中也強弱分明,目前看來只有AI相關的需求優於市場預期。以IDC最近報告顯示,首季全球手機銷量成長的榮景,是因為廠商擔心元件報價上揚提前拉貨所致。當然,中國大陸以華為為首的自有品牌銷量成長也有貢獻。

但依目前需求狀況來看,IDC最新產業更新看法認為,整體需求比預期弱,此看法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法說會提供產業最上游的看法一致。對應盤面來看,也就出現今年以來除AI類股持續強勢外,與AI用電有關的重電類股是傳產業裡少數跟上這波創新高榮景的族群。

展望後市,就評價面來看,台股上市平均股價淨值比(PBR)在5月已來到2.38倍,預期6月應該高於2.4倍,可能逼近疫情期間創下2000年以來的高峰。

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點再往前拉到1995年,我們會發覺,當年在網際網路需求開始爆發、帶動PC、筆電等需求成長之下,以鴻海為主的科技股,一度帶動台股平均PBR在1997年衝到接近四倍的水準。

而亞洲金融風暴過後,在Y2K舊電腦換新的壓力刺激下,台股在2000年的平均PBR又再度衝到3.5倍之上。因此這波AI的需求,在產能依舊受限、供應吃緊的情況下,整體台股評價仍不排除有機會繼續創高。

其次,從景氣對策燈號與台股的關聯來看,在AI帶動外銷成長下,4月燈號已飆上黃紅燈。由於去年基期仍低,預期5、6月的景氣對策燈號,仍有往過熱的紅燈邁進之可能。

從技術面來看,由於台股迭創歷史新高,觀察大盤自2001年12,682點以來,加權指數與年線正乖離的數據來看,除大空頭過後因年線位置低,會因此出現大於30%以上的數字外,多數經驗顯示,當正乖離超過25%以上時,往往已接近行情相對高點。

上周台股收盤指數與年線的正乖離已達21.25%,台股確實也不便宜。然而,由於AI趨勢才剛起步,市場需求也尚未得到充分滿足,加上美股也持續在聯準會(Fed)降息的預期中創高,因此我們預期短期間行情仍有驚驚漲的機會,所以建議投資人仍然可以有紀律的偏多操作。

資金匯集的AI、重電族群,仍將是盤面重心;蘋果年度新機帶動的潛在換機潮,也對股價處於相對低基期的蘋概股如手機鏡頭、功率放大器、被動元件等有利;受惠戰爭的航運類股,則有串場演出的機會。

(作者是群益投顧董事長)

AI 台股 手機鏡頭

延伸閱讀

通膨降溫聯準會有望降息 AI應用廣、科技股將持續受寵

央行評ETF熱潮:國人投資著重高配息卻忽略價格風險

6月台股期指漲186點

台股創高他卻空手不敢買:討厭輸的感覺!網籲2招解決

相關新聞

台股連二漲 重返2萬點 法人:這波反彈還未結束

台股昨(28)日開高收高,終場上漲161點、收20,034點,站回2萬點大關,連二漲,成交量縮至2,229億元。法人指出...

外資轉賣62億元 逢低加碼台積電逾4000張

台股今天下跌160.33點,收在19478.81點,外資及陸資轉為賣超新台幣62.08億元,減碼大宗商品指數相關ETF(...

台股開盤上漲113點 台積電開高13元

台股24日開盤指數上漲113.45點,開盤指數為19,752.59點。台積電(2330)開盤價886元,上漲13元。

台股散戶風向球 3月證券劃撥存款餘額創下17個月新低

台股3月跌破盤整區後指數拉回失守2萬1千點大關,股市資金有感瘦身,中央銀行統計3月證券劃撥存款月底餘額為3兆2099億元...

台股開高走高漲近600點 台積電勁揚37元

台股23日開盤指數上漲370.18點,開盤指數為19,163.61點;多頭持續拉高,走揚近600點。台積電(2330)開...

台股後市 專家:唯關稅是問

台北股市四月慘遭關稅利空襲擊而暴跌,在對等關稅獲得九十天緩衝後,指數止跌反彈,暫時回穩。時序即將進入五月,台股將迎來五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