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買債券受權威人士抨擊「太保守」 專家勸:穩健策略還須投資普通股

投機與生活費
「賺錢比存錢容易。」這是很多發大財卻不知道該如何守財的人,經常會說的話。《霸榮週刊》(Barron’s)刊登投資研究人員肯尼斯.泛斯壯(Kenneth S. Van Strum)的最新研究「投資購買力」(Investing in Purchasing Power),也解決不了有些人守不住財富的問題。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凸顯維持投資資金價值不變的重要性,以及面對生活費不斷波動的情況下,維持購買力的重要性。
以往的投資策略是,只投資債券和申請房貸等保守的投資工具,這種傳統的觀念現在受到這些權威人士嚴厲抨擊。這些專家堅信,穩健的投資策略都必須包括投資普通股。因為雖然生活費持續上揚,但是股票的價格上漲和股利收益都能抵銷生活費增加的部分。換句話說,保守的投資人如果想要維持財富在實質和名目上的價值,就必須願意從投機中獲利。根據這樣的說法,就更難區別投資人和投機者的差異。
當投資人完全了解,他在買進必須至少偶爾賺取投機性獲利時,就可能往投機邁進一步。就連「金邊」證券都偶爾會出差錯,投資人必須在這種情況下保護自己,也要避免因為生活費高漲,造成資金的購買力下跌,所以必須至少將部分資金用於購買預期會出現價差的證券。投資人的獲利不可能剛好彌補偶爾的虧損,以及節節上升的生活費。
因為不可能,所以他很自然會想要小心為上,給資金幾年的時間創造淨獲利。這時候他就越過投資與投機的界線,在某種程度上已是投機者。他想追求多高的資本利得,有一部分要視他的秉性;另一部分則要視他對證券價值花費多少時間和心力做研究而定。
通往成功的道路
投機時,通往成功的道路就是研究價值。成功的投機者必須買進或持有價格低於真實價值的證券;不要買進或賣出價格遠高於真實價值的證券,成功的投資人也必須遵循這樣的策略。有些人追求的是長期報酬增加,就應該買進價值被低估的證券,而不是完全反映真實價值的證券;當價值被低估的證券調整到符合價值時,追求資本利得的人就能獲利。
價格調整到與價值一致所需的時間,對投機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投資人並不在乎價格調整需要多少時間,所以這就是區分投資人和投機者的時候,而且投機者的問題此時也會變得更複雜。股票和衣服一樣,也有流行與否的問題。證券雖然價值會被低估,但是如果已經不流行,投機者就會不感興趣。因此投機者研究真實價值的因素時,也要研究股市的心態。
股市就像房市
影響證券價值的因素有很多,業餘交易者若想成為成功的投機者,可能會覺得價值研究並不容易,不過也會覺得很有意思、有利可圖,而且很複雜。和任何其他東西一樣,判斷證券價值的主要方式就是比較。
影響價格走勢的因素太多,即使只是最重要的因素也無法在一章討論清楚。但關於「投機是什麼?」這個問題,本章已經回答夠多了。事實上,投機和投資是分不開的。投資人必須承擔一些投機的風險;聰明的投資人會追求特定的投機性獲利。投資人若有時間、秉性適合,也有能力,就可能會進一步賺取投機性獲利,而不只是用資金賺取股利和利息收入。
投機行為是在為投資人提供寶貴的服務,就像擔任投資人的開路先鋒,因為他會尋找最有利可圖的投資管道、提升投資持股的市場流通性、協助維持金融體系的運作,而金融體系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服務投資人。
(本文出自《史上最大投資機會》,作者:菲利浦.凱瑞特 )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