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航空難前機艙內「電子設備都故障」 乘客拍攝影片曝光

搶威力彩12億!命理師曝本周3類人如「行走的財神」 做1事成致富關鍵

印度航空空難1名乘客奇蹟生還,墜毀竟是罕見原因?

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大減15%

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稅收表現略遜於預算數,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占累計分配預算數比率為88.4%,除了菸稅微增之外,房地合一稅、遺產稅、贈與稅都出現雙位數年減。

長照基金主要由《長期照顧服務法》授權,從2017年成立開始,基金財源包含遺贈稅、菸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房地合一稅及政府預算撥充。

長照基金來自稅收的財源共四項稅目,包括遺產稅、贈與稅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撥入住宅基金後的餘額。今年度預算數為1,060億元,與前一年度相比,增加35.7%。

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稅收財源方面,今年前四月撥入長照基金稅收共23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42億元、年減15.3%。其中房地合一稅雖仍為長照基金最主要稅收財源,但今年累計貢獻為104億元,與前一年度減少29.6億元,年減22.1%。

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房貸資金緊縮,再加上近期不動產市場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股匯市震盪影響民眾購屋意願,導致房市轉淡。今年以來更受到高基期影響,房地合一稅不僅成長趨緩,4月更出現雙位數的負成長、年減16.3%,連帶影響到長照基金。

長照基金前四月來自菸稅占比第二,共挹注89億元,仍是各稅源中唯一成長,年增0.1%;遺產稅撥入28億元,年減23.6%;贈與稅則有9.6億元,年減26.7%。

另,房地合一稅2016年上路後,2024年調整分配方式,在扣除統籌分配稅款後,稅課收入將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之分配,由行政院視各該用途業務需求及財務狀況統籌調配,任一用途獲配金額,不得低於10%。

住宅基金2024年預算數為48億元、2025年179億元,增加2.7倍。前四月已撥入住宅基金26億元、年增75.3%,占今年度預算數14.6%。

長照 房地合一稅

延伸閱讀

新北將成立長照處 市議會民進黨團要求專案報告

新北明年成立長照處 綠黨團要求侯友宜專案報告

今年稅收又超徵4千億以上?財政部長莊翠雲這麼說

開明工商退場變身 高中職轉型長照機構新北首例

相關新聞

存股族別急著報稅!蘇家宏律師揭密:年收90萬繳稅差1.7萬「關鍵在這招」

報稅季登場,對於年收入不高的小資族來說,想省稅除了薪資扣除額、免稅額等基本節稅工具外,其實靠「鼓勵股息」也有意想不到的稅務優勢。律師蘇家宏就分享一位年收入90萬元的才藝老師,如何因為領股利,實際繳稅金

非自願賣房七樣態適用單一稅率 房地合一稅以20%課徵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房地合一2.0稅制針對短期持有就出售課以重稅,不過若符合七種非自願出售情形,可適用單一稅率20%,...

申報所得稅期限展延至6月底 執業者報稅別犯三錯誤

今年報稅季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展延至6月底,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執行業務及其他所得業者申報所得稅期限也同步延長,提醒業者申...

稅負別想全推給買方!他賣地慘收500萬房地合一稅單

房地交易稅務問題層層疊疊,稍有不慎就可能衍生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糾紛。專家提醒,不動產出售牽涉的稅賦項目繁多,若賣方未清楚...

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大減15%

稅收表現略遜於預算數,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占累計分配預算數比率為88.4...

2025報稅/最容易報錯的「捐贈項目」 點光明燈、安太歲都不能扣

報稅倒數階段,不少民眾準備列舉各項捐贈扣除額節稅,卻常因捐款對象不符規定,或將具對價關係的支出誤當捐贈,導致遭國稅局剔除補稅。國稅局官員提醒,「點光明燈」、「安太歲」以及支付入會費、參加法會等費用,皆屬常見的錯誤列報項目,提醒民眾報稅前務必審慎檢視收據內容與捐款對象資格,避免讓善心成為稅務地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