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大減15%

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稅收表現略遜於預算數,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占累計分配預算數比率為88.4%,除了菸稅微增之外,房地合一稅、遺產稅、贈與稅都出現雙位數年減。

長照基金主要由《長期照顧服務法》授權,從2017年成立開始,基金財源包含遺贈稅、菸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房地合一稅及政府預算撥充。

長照基金來自稅收的財源共四項稅目,包括遺產稅、贈與稅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撥入住宅基金後的餘額。今年度預算數為1,060億元,與前一年度相比,增加35.7%。

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稅收財源方面,今年前四月撥入長照基金稅收共23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42億元、年減15.3%。其中房地合一稅雖仍為長照基金最主要稅收財源,但今年累計貢獻為104億元,與前一年度減少29.6億元,年減22.1%。

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房貸資金緊縮,再加上近期不動產市場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股匯市震盪影響民眾購屋意願,導致房市轉淡。今年以來更受到高基期影響,房地合一稅不僅成長趨緩,4月更出現雙位數的負成長、年減16.3%,連帶影響到長照基金。

長照基金前四月來自菸稅占比第二,共挹注89億元,仍是各稅源中唯一成長,年增0.1%;遺產稅撥入28億元,年減23.6%;贈與稅則有9.6億元,年減26.7%。

另,房地合一稅2016年上路後,2024年調整分配方式,在扣除統籌分配稅款後,稅課收入將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之分配,由行政院視各該用途業務需求及財務狀況統籌調配,任一用途獲配金額,不得低於10%。

住宅基金2024年預算數為48億元、2025年179億元,增加2.7倍。前四月已撥入住宅基金26億元、年增75.3%,占今年度預算數14.6%。

長照 房地合一稅

延伸閱讀

新北將成立長照處 市議會民進黨團要求專案報告

新北明年成立長照處 綠黨團要求侯友宜專案報告

今年稅收又超徵4千億以上?財政部長莊翠雲這麼說

開明工商退場變身 高中職轉型長照機構新北首例

相關新聞

被土城殺妻嚇到!她想幫女兒買房擔心被分一半 專家1招解決

土城家暴莽夫殺死太太及小姨子引發父母恐慌,正業地政士事務所長鄭文在表示,近日就有一位媽媽,因女兒和丈夫感情不睦,想另外買...

領6百萬保險金、匯給家人會被課贈與稅?專家解析:國稅局是看「為何給錢」

今天早上,有位網友私訊R姐,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妹妹因為失能領到600萬保險金,之後把400萬匯給弟弟,200萬匯給姊姊。結果親戚提醒:小心,這樣會被課贈與稅!她才慌了……」 其實,很多人在把錢匯給家人時,從沒想過會有稅務問題,這很正常。但也別急著害怕,國稅局看的不是錢從哪裡來,而是為什麼給。 在討論課稅前,最重要的,是先把事情搞清楚。同樣一筆匯款,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後果。

存股族別急著報稅!蘇家宏律師揭密:年收90萬繳稅差1.7萬「關鍵在這招」

報稅季登場,對於年收入不高的小資族來說,想省稅除了薪資扣除額、免稅額等基本節稅工具外,其實靠「鼓勵股息」也有意想不到的稅務優勢。律師蘇家宏就分享一位年收入90萬元的才藝老師,如何因為領股利,實際繳稅金

賺海外所得要主動申報!她弄錯一觀念連補帶罰上百萬元

綜所稅申報進入倒數階段,台北國稅局提醒,有投資海外金融商品或不動產的民眾要注意,若全年海外所得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且...

快檢查!財政部提醒「報稅4地雷」報錯就開罰 最後修正期限曝

你報稅了嗎?113年度(2024年)報稅期限距今(24日)只剩一周,財政部於截止前提醒常見4種報稅地雷,建議申報完也要再次確認,避免報錯遭補稅處罰。不過,不小心報錯也不需擔憂,在截止日(6月30日)前

5月全國房地合一稅49.5億元 這區連三月榮登「繳稅王」

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2025年5月全國個人房地合一稅為49.5億元,月增13%,比去年同期減少 20%。觀察七大都會區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