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颱風來會滅村!高雄大樹黑色光電板「吃掉山林」 空拍畫面曝光

國安情勢簡報流程曝光...總統府:賴全程與會 4報告案題目出爐

印航波音787又出包!香港起飛「空中突遇技術問題」緊急返航

新聞中的法律/傳承財產 善用信託

高齡者年紀愈高、愈傾向提早透過逐步贈與來傳承財產,但生前贈與潛藏不少法律問題,最有效解決方式並非在爭議發生後,尋求困難重重的撤銷贈與訴訟,而是在規劃傳承之初就先運用信託制度,做好終老需求規劃。

從財政部統計發現,65歲以上申報贈與稅的高齡納稅人逐年遞增,去年為9.6萬人,占全體贈與人約五成,若以整體高齡人口來看,高齡贈與人占整體高齡人口約2.1%,也就是平均每百名高齡者約有兩人申報贈與稅,比率也隨年齡增長而提升。

愈來愈多人選擇用生前贈與來處理財產傳承,主因贈與稅的財產估值方式較低,再加上有每年免稅額(自2022年起為新台幣244萬元)優惠,讓不少高齡者會運用免稅額與較低的稅率級距在生前逐年贈與,以大幅降低稅負。

近年民眾對於生前贈與的稅務優惠日漸熟悉,但事實上伴隨而來的法律問題與後遺症也不少,關鍵原因源自於「贈與人將財產的所有權及控制權提早移轉給受贈人」,導致自己喪失財產控制權與權益保障,受贈人行為不如預期、未盡扶養義務或不孝,例如受贈子女或其他親屬取得財產後,未依約定或期望照顧贈與人老年生活,甚至出現惡意行為或衝突,例如跟父母翻臉、送往安養院不聞不問,更常見不當處分或揮霍財產,或受贈人遭到詐騙。

當這些最壞的情況發生時,長輩試圖透過法律途徑索回財產,會面臨許多困難,導致生前贈與常衍生家庭糾紛與法律風險。事後補救主要是撤銷贈與,根據民法,若受贈人有故意侵害、未履行照顧義務或違反贈與負擔等情形,贈與人均可撤銷贈與,但實務上面臨舉證困難、訴訟費高昂、程序曠日廢時等挑戰,甚至官司期間受贈人極易脫產或處分資產,大幅降低追回財產的成功率,即使想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也會面臨無力提供高額擔保金的障礙。

較佳方式是事前運用法律工具規劃避免事後纏訟。房地使用借名登記雖可維持控制權,但在稅務上未必具節稅效果,相較之下,「信託制度」提供了更穩固的保障,贈與人可透過信託契約將財產交由受託人管理,同時保留實質控制權與收益權。

信託可明定財產用途與照顧義務、防止資產被隨意處分,並設置信託監察人負責監督受託人執行義務,若受託人未履行時,監察人可行使權力,甚至提起訴訟;此外,信託具高度規劃彈性,可依個人資產狀況、家庭關係及期望目標需求量身訂做、審慎設計內容,並考量監察人與受託人變更可能性。

信託制度將稅務優勢與財產控制、風險避免、確保照護等各種目的結合,提供一個更全面和彈性的解決方案。實務上,大眾目前仍對信託了解不深,且心理上仍傾向將財產牢握手中,所以未普及採用。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長輩若是要妥善達到資產傳承與安養善終等目的,建議可更積極考慮信託制度。(本文由聯誠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吳俊達口述,記者邱琮皓整理)

贈與稅 免稅額

延伸閱讀

境外基金也能換現金?星展推外幣信託質借台幣貸款

75歲男月領4萬、擁600萬存款「無家可歸流落漫畫店」他嘆:僅靠錢無法安享老年

信託安養未雨綢繆 三堂安老必修課

三中案唯一有罪 法官今裁定蔡正元須戴電子腳環科技監控

相關新聞

存股族別急著報稅!蘇家宏律師揭密:年收90萬繳稅差1.7萬「關鍵在這招」

報稅季登場,對於年收入不高的小資族來說,想省稅除了薪資扣除額、免稅額等基本節稅工具外,其實靠「鼓勵股息」也有意想不到的稅務優勢。律師蘇家宏就分享一位年收入90萬元的才藝老師,如何因為領股利,實際繳稅金

非自願賣房七樣態適用單一稅率 房地合一稅以20%課徵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房地合一2.0稅制針對短期持有就出售課以重稅,不過若符合七種非自願出售情形,可適用單一稅率20%,...

申報所得稅期限展延至6月底 執業者報稅別犯三錯誤

今年報稅季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展延至6月底,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執行業務及其他所得業者申報所得稅期限也同步延長,提醒業者申...

稅負別想全推給買方!他賣地慘收500萬房地合一稅單

房地交易稅務問題層層疊疊,稍有不慎就可能衍生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糾紛。專家提醒,不動產出售牽涉的稅賦項目繁多,若賣方未清楚...

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大減15%

稅收表現略遜於預算數,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四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231億元,年減15.3%,占累計分配預算數比率為88.4...

老農賣關埔土地原稅高達千萬 新竹市稅務局一招省90萬

新竹市張姓老農日前出售關埔重劃區土地,因該地區土地使用分區已由農業區變更為商務專用區,需繳高達1千餘萬稅款。新竹市稅務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