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法律/2025稅制新規 留意兩大重點

2025年稅務新規定,眾所矚目的為符合全球最低稅負制(GMT)門檻的我國境內營利事業,所適用的營利事業所得基本稅額(AMT,俗稱企業最低稅負)徵收率是否從12%調高至15%,財政部在預告期結束後,已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陳報行政院,尚待政院核定後正式公布,才會生效施行。

財政部是在2024年8月預告「營利事業所得基本稅額之徵收率」(AMT)修正草案,預告期間已結束,財政部並依規定陳報行政院,尚待政院公布。

上述AMT修正預告內容是自2025年度起,符合GMT門檻,也就是跨國企業集團前四個財務會計年度中任兩個年度合併財務報表的全年度收入達7.5億歐元(約新台幣260億元),其在我國境內的營利事業適用的AMT徵收率,將自12%調高至15%,其餘則維持12%。

若我國營利事業與跨國企業集團(MNE)合併財務報表報導期間的起訖期間不同,以前者始日落於該集團2025年度及以後年度報導期間的年度起適用,例如MNE報導期間為4月制,我國境內公司採曆年制,因2026年1月1日才落入MNE的2025年度期間,則我國境內公司自2026年度AMT才適用15%徵收率。

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全球最低稅負制以來,台灣鄰近國家日本、南韓及越南已於2024年鳴槍開跑,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則宣布2025年跟進,為避免課稅權旁落其他國家,台灣財政部計劃先提高AMT稅率,再訂定時程導入GMT。

由於我國AMT是以依《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的課稅所得額(一般營利事業所得額加分離課稅之房地合一),加計包含證券及期貨交易所得、租稅優惠免稅所得、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之所得及財政部公告之減免所得,因此跨國企業集團之金融業,與享有鉅額租稅優惠之科技業,較有可能受到影響,應持續關注AMT相關法令變革,以適時因應。

除了前述AMT徵收率調整,2025年還有不少稅制變動需要關注,像是所得扣繳新制,將扣繳義務人修正為給付所得的公司、合作社、其他法人、獨資或合夥組織事業等法人本身;另外《產業創新條例》的機器設備投資抵減等租稅優惠,原施行至2024年,行政院會已通過延長並放寬適用對象及範圍之草案,尚待立法院通過。

所得稅扣繳制度主要有兩大重點。首先,扣繳義務人修正為給付所得的公司、合作社、其他法人、獨資組織或合夥組織事業等法人本身;其次是,非居住者扣繳稅款辦理期限,比照居住者扣繳作法,遇連續三日以上假日者,所扣稅款繳納、扣繳憑單申報核驗及發給期間延長五日。提醒扣繳義務人,所得稅法已經修法由公司本身擔任扣繳義務人,但仍須注意,應正確判別所得類別以正確辦理扣繳申報。

除此之外,營業稅法修正後,使用電子發票營業人應依限上傳資訊;另外營業稅起徵點調升,銷售貨物調高為每月銷售額10萬元,銷售勞務為每月5萬元;另外房屋稅差別稅率2.0(囤房稅2.0)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2025年5月收到的房屋稅單就適用。(本文是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營運長陳彩凰口述,記者胡順惠整理)

所得稅 財政部

延伸閱讀

台企銀劉佩真傳口頭請辭 接任人選傳二人可能性大

陸匯金旗下券商 將掀合併潮

三年超徵1.3兆減少債務8千億 國民黨團:差5千億跑去哪?

【重磅快評】財政部不敢吭聲 坑了藍軍也坑了蔡英文

相關新聞

不只延長申報期限!資誠會計師詳解報稅五大變化

因應美國近期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台灣企業營運與整體經濟帶來壓力,財政部公告兩項重要措施,協助企業與民眾有更充裕的時...

無扶養5歲小孩、70歲長輩、年薪逾44.6萬 「單身貴族」1公式算出綜所稅額!

在2025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中,免稅的總額達到44.6萬元。這意味著,若是一名單身職員,且沒有扶養5歲以下的小孩或70歲以上的長輩,年收入若未超過44.6萬元,則無需繳納任何稅款。

5月所得稅懶人包/每人都有21萬減稅額度、滿足「1條件」年收62萬免稅

綜合所得稅報稅季節來臨,今年的扣除額為何?應該繳納多少稅款?這篇文章將幫助民眾全面了解綜所稅的計算方式。 根據財政部的公告,113年度每個體的基本生活費用為新臺幣21萬元(較112年度增加8,000

爸媽報稅注意!家有6歲以下幼童扣除額提高、取消排富

財政部提醒,今年5月申報2024年綜合所得稅時,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的適用年齡已自五歲擴大到六歲,扣除額度同步提高,且取消...

減稅3紅包 逾200萬戶受惠

五月報稅季將至,今年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將有三大減稅紅包,安永家族辦公室副總張啓晉指出,包括基本生活費提高、租金支出改為特...

就差七天!他賣房疏忽這細節 400萬免稅額飛了

房地合一稅優惠別踩雷!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提醒,自住房屋若符合一定條件,出售時可享房地合一稅4百萬元內免稅優惠,但申請時須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