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添一國!川普親曝「和印尼達成協議」與普拉伯沃直接交涉

美股早盤漲跌互見「輝達飆、台積電俏」 稀土股MP Material噴17%

遭高壓電傷命危!台電員工裝葉克膜搶救中 家屬趕赴醫院盼集氣

資遣費超過免稅額 要稅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領取資遣費屬「退職所得」,按領取方式是一次領、分次領,適用不同的免稅額度,超過免稅額就須課徵綜所稅。 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領取資遣費屬「退職所得」,按領取方式是一次領、分次領,適用不同的免稅額度,超過免稅額就須課徵綜所稅。 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領取資遣費屬「退職所得」,按領取方式是一次領、分次領,適用不同的免稅額度,超過免稅額就須課徵綜所稅。若公司未訂定離職金辦法,國稅局會依實情來實質認定資遣費,並依規定計算免稅額。

台北國稅局分享案例,陳先生(化名)申報2022年綜所稅時,遭國稅局核定補稅,因國稅局發現他因資遣離開前公司時,公司給了一筆「獎金補助款」250萬元,國稅局認為應全數併入薪資,核定總薪資所得約400萬元。

陳先生向納保官求助,並提供離職時領取給付相關資料,經過國稅局跨單位討論,發現陳先生前公司未訂定員工發放離職金相關辦法,導致這筆費用在給付時,名目上變成獎金補助款,實質上卻是資遣費,國稅局衡酌經濟意義後,認定這筆爭議款項應屬於資遣費,也就是退職所得的一種。

國稅局輔導陳先生的前公司更正原申報的薪資所得扣繳憑單,並依一次領取退職所得課稅規定,按照陳先生退職服務年資,計算定額免稅金額。

國稅局表示,財政部已公告最新2025年退職所得定額免稅金額,2026年5月申報時適用,相關免稅額與2024年標準相同。

若為一次領取退職所得,領取總額在19.8萬乘以退職服務年資金額以下者,所得額為0;如超過19.8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金額,未達39.8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金額部分,以半數為所得額;如超過39.8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金額部分,全數為所得額。

若分期領取退職所得,則以全年領取總額,減除85.9萬元後餘額為所得額。

財政部表示,扣繳單位必須依據最新規定核算員工退職所得,並就該員工所領取退職給付額減除定額免稅部分,據以填報為扣繳憑單的所得總額,納稅人則應依扣繳憑單給付總額列報退職所得,併入取得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繳納所得稅。

資遣費 國稅局 免稅額

延伸閱讀

川普提名金融科技CEO掌社安局 密州前眾議員龍恩擬任國稅局長

竹科女持千萬股票「賣房逃漏稅」遭罰49萬不繳...執行署出招

銷售住宿券 留意開發票時點

幫公司做假資料良心難安…他想離職突被資遣 一票人恭喜:快去檢舉

相關新聞

被土城殺妻嚇到!她想幫女兒買房擔心被分一半 專家1招解決

土城家暴莽夫殺死太太及小姨子引發父母恐慌,正業地政士事務所長鄭文在表示,近日就有一位媽媽,因女兒和丈夫感情不睦,想另外買...

領6百萬保險金、匯給家人會被課贈與稅?專家解析:國稅局是看「為何給錢」

今天早上,有位網友私訊R姐,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妹妹因為失能領到600萬保險金,之後把400萬匯給弟弟,200萬匯給姊姊。結果親戚提醒:小心,這樣會被課贈與稅!她才慌了……」 其實,很多人在把錢匯給家人時,從沒想過會有稅務問題,這很正常。但也別急著害怕,國稅局看的不是錢從哪裡來,而是為什麼給。 在討論課稅前,最重要的,是先把事情搞清楚。同樣一筆匯款,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後果。

存股族別急著報稅!蘇家宏律師揭密:年收90萬繳稅差1.7萬「關鍵在這招」

報稅季登場,對於年收入不高的小資族來說,想省稅除了薪資扣除額、免稅額等基本節稅工具外,其實靠「鼓勵股息」也有意想不到的稅務優勢。律師蘇家宏就分享一位年收入90萬元的才藝老師,如何因為領股利,實際繳稅金

今年稅收又超徵4千億以上?財政部長莊翠雲這麼說

去年稅收超徵3千多億,國民黨團提出普發現金,立委關心明年稅收狀況,財政部長莊翠雲今日表示,今年到4月底為止,稅收較去年同...

房屋稅新制出包 雙北恐逾10萬人遭殃

房屋稅二點○新制昨起開徵,但出包現象持續擴大,不少自住房屋遭列「非自住」,導致稅金倍增,北市已重印五萬多分稅單,新北市部...

5月報稅季到!單身年收超過44.6萬才需繳稅、優惠方式這裡看

5月的報稅季又來了,小弱肌這次整理了報稅的優惠還有最簡單的繳稅方法,覺得喜歡的話也可以幫我分享給家人朋友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