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口氣開除17人!川普午夜「大規模屠殺」 多部門主管嚇收通知

誰能被錢砸醒?年終排行榜金融業13連霸 這產業最慘平均0.69個月

明起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又轉濕冷 「最凍時間點」下探7度

房產傳承方式多 二婚媽「這樣做」多繳30萬稅金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父母親把名下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給兒女,常用方式有買賣、贈與、繼承等,方式不同,必須繳納的稅金也不同。新北 一位「二婚媽」因想把名下房子給女兒,不給兒子,選擇「立即贈與」,結果多繳30萬元稅金。

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二婚媽事前也了解如此轉移,得多付不少稅,但就是心急,不想夜長夢多,最終結果就是「傳承既遂,節稅未遂」。

鄭文在表示,這位二婚媽媽六十多歲,第一段婚姻生了一個兒子,第二段婚姻生了一個女兒。第一段婚姻生的小孩由前夫監護,比較少連絡,也比較生疏,母親跟第二任先生及女兒同住,女兒已二十歲。

日前,媽媽第二次婚姻的先生往生,家裡剩下媽媽和第二次婚姻生的女兒同住,女兒有穩定的工作,生活無虞。

媽媽身體還好,但因先生走了,對人生無常感到憂心,每天想東想西,一天,她想到如果她也走了,名下這間房屋會怎樣,立即詢問地政士,地政士告訴她,按照民法繼承篇的規定,她兩次婚姻的兩個小孩都有繼承權。

她一聽急了,她只想把房子留給和她相依為命的女兒,但久未連絡第一次婚姻小孩也有繼承權,該如何保護目前的現況? 她請求地政士協助,儘快把她這間名下唯一房屋轉給目前同住的女兒。

地政士跟她解釋,房屋移轉常用有買賣、贈與、繼承等方式,主要有土地增值稅、贈與稅、遺產稅及後續轉售應納的舊制交易所得稅,或是新制房地合一稅等稅金。

初步概算,房子如果用買賣方式轉給女兒,可用自用土地增值稅,約需要繳納15萬元,女兒未來不用面對高額房地合一稅,如果用贈與,除了要繳幾萬元贈與稅,還要繳納土地增值稅約30萬元。

如果等她走了,未來辦理繼承,因為目前遺產稅免稅額高達1333萬元,不用遺產稅,繼承也不用繳納土地增值稅。不過,就是兒子也有繼承權。

目前遺產稅免稅額高達1333萬元,如果等她走了,未來辦理繼承,以該房子公告現值,土地增值稅一毛錢都不需要繳納,是不錯的選項。

地政士建議她採用買賣方式,但因女兒剛出社會不久,財力證明比較薄弱,必須經過2到3年的規劃,才可以買賣方式取得媽媽的房屋,省去贈與稅及未來房地合一稅。

但媽媽認為,不知無常和明天誰會先到來,沒有人說的準,因此還是決定採用贈與,繳了30萬元的土地增值稅。地政士理解媽媽用心,提醒母女,過戶完成後,房子只要自住滿6年,未來出售時,有400萬元的免稅額及10%的房地合一稅優惠稅率,不無小補。

婚姻 房地合一稅 遺產稅

延伸閱讀

落實性平 原民會修正土審會設置要點

地價稅、契稅跟土地增值稅 都市更新對於所有權人的「稅賦」減免及獎勵規定有哪些?

11月地價稅開徵!專家提6點「節稅」注意事項:申請自用住宅稅負差5倍

欠債長子繼承房產會遭扣押...給次子就沒事?律師急阻止:恐多付2筆數百萬稅金

相關新聞

不是詐騙!國稅局2月寄發補稅單 民眾記得補繳以免挨罰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針對去年5月報繳的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應補稅案件,將陸續於2月上旬寄發核定通知書及繳款書,...

母借兒名買房...卻因兒不肯無法賣掉!官司打6年才結束 律師揭困難點:舉證責任在原告

借名登記,是我國人常見的一種財產管理方式,但令人困擾的是,如何要求返還?

別只記得跨年…沒繳「1費用」 過了今天最高恐噴3000元

汽、機車駕駛人注意了!還沒繳交「燃料費」的民眾要把握今天(31日)最後期限,否則最高恐噴3000元罰款,荷包大失血。

把握最後11天!資助子女買千萬房這樣做「贈與稅0元」

房價仍居高不下,父母若想幫忙子女購屋要趁這波,國稅局表示,納稅人可善用每人每年244萬元的免稅額,父母各自贈與給子女就有...

新年集資買彩券注意了!財政部提醒:事前必做「1準備」

農曆新年領完紅包後,許多人會集資購買彩券、刮刮樂,享受家人團聚氛圍的同時,也期望自己能夠兌中獎金來「加碼」。不過,財政部特別提醒,參與者應事先留存相關出資證明文件,若中獎獎金涉及超過免稅額的贈與行為,則需於30日內申報贈與稅。

集資買彩券中獎 留意課稅相關規定

為提升中獎機率,過年期間不少民眾選擇以集資方式購買公益彩券,若幸運中獎,在獎金分配時是否會產生贈與稅問題,財政部台北國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