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股道指漲300點 但創逾半世紀總統上任百日最差表現

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提前達陣

財政部統計,今年前九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990億元,年增36.6%。示意圖。記者許正宏/攝影
財政部統計,今年前九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990億元,年增36.6%。示意圖。記者許正宏/攝影

財政部統計,今年前九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990億元,年增36.6%,其中房地合一稅今年以來共撥入642億元,是最大功臣,年增54.5%,助攻長照基金稅收財源提前達標今年度預算數。

根據《長期照顧服務法》授權,2017年成立長照基金,基金財源包含遺贈稅、菸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房地合一稅及政府預算撥充。

長照基金來自稅收的財源共四項稅目,包括遺產稅、贈與稅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撥入住宅基金後的餘額。今年度預算數為781億元。

前九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前九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在稅收財源方面,今年前九月撥入長照基金稅收共990億元,年增36.6%。其中房地合一稅今年累計貢獻642億元,持續成為長照基金最主要稅收財源,年增54.5%。

受到個人房地合一稅9月實徵64億元、為歷年同月新高,營利事業房地合一稅也在9月入帳,實徵291億元,也是歷史新高,在房地合一稅強勁成長下,使累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財源,已提前達成全年預算目標。

其餘進入長照基金的稅收,前九月來自菸稅占比第二,共挹注197億元,仍是各稅源中唯一負成長,年減1.8%;遺產稅撥入86億元,年增38.2%;贈與稅則有65億元,同樣也因大額稅款案件入帳,年增40.7%。

財政部表示,房地合一稅2016年上路後,原本在扣除統籌分配稅款後,剩餘九成稅款皆撥入長照基金,後來立委認為房地合一稅收入應部分用於住宅政策,要求財政部檢討,因此自今年起,房地合一稅收餘額至少10%撥入住宅基金,前九月已撥入住宅基金71億元。

雖然部分房地合一稅進入住宅基金,但對於長照基金財源影響不大,反而持續呈現成長態勢。由於房地合一稅收年年成長,挹注長照基金稅收已於2022年首度超過菸稅,成為最主要稅收來源,今年可望挑戰連三年成為長照基金稅收財源主力。

房地合一稅 長照

延伸閱讀

鄭麗君:研擬長照3.0 盼系統性整合照顧機制

診斷腦部 新竹馬偕將導入最新人工智能電腦斷層掃描儀

「長照藥局」可望興櫃掛牌!跨日合作 幫你顧爸媽

屏東績優長照人員 通勤小琉球、深入原鄉足感心獲獎

相關新聞

2025所得稅免稅額、級距、手機報稅教學1次看!注意這1費用要自行申報

月報稅季即將到來,今天這篇文章,要獻給每年一到5月就開始焦慮的你,還有人生第一次要報稅、腦袋已經轉圈圈的你。你是不是曾經有這種想法:「我有打工、我有領ETF股利,那我要報嗎?」、「我還在唸大學,會不會被國稅局叫去喝咖啡?」 別擔心,我懂你。因為我自己第一次報稅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報稅就像寫一份「年度小結」,只是這份報告是交給政府的,內容是「我去年賺了多少?要不要繳稅?有沒有機會退一筆錢?」

不只延長申報期限!資誠會計師詳解報稅五大變化

因應美國近期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台灣企業營運與整體經濟帶來壓力,財政部公告兩項重要措施,協助企業與民眾有更充裕的時...

無扶養5歲小孩、70歲長輩、年薪逾44.6萬 「單身貴族」1公式算出綜所稅額!

在2025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中,免稅的總額達到44.6萬元。這意味著,若是一名單身職員,且沒有扶養5歲以下的小孩或70歲以上的長輩,年收入若未超過44.6萬元,則無需繳納任何稅款。

5月所得稅懶人包/每人都有21萬減稅額度、滿足「1條件」年收62萬免稅

綜合所得稅報稅季節來臨,今年的扣除額為何?應該繳納多少稅款?這篇文章將幫助民眾全面了解綜所稅的計算方式。 根據財政部的公告,113年度每個體的基本生活費用為新臺幣21萬元(較112年度增加8,000

爸媽報稅注意!家有6歲以下幼童扣除額提高、取消排富

財政部提醒,今年5月申報2024年綜合所得稅時,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的適用年齡已自五歲擴大到六歲,扣除額度同步提高,且取消...

大S遺產2/3給汪小菲成定局?具俊曄收養小孩阻止?專家搖頭:實務上困難

大S在理財方面非常有眼光,投資與不動產方面也有豐碩的成果,僅是「台北信義」和「國家藝術館」兩間豪宅,價值就超過6億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