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西方電影製片傳奇!經典浪漫文藝片的推手故事

月銷售破50萬輛 比亞迪為何要引爆價格戰?

中國仇日情結、教育差異 旅中日籍員工想回家卻回不了

疫後民眾參與活動熱度上升 前五月娛樂稅收8.6億 創高

KTV示意圖。 (取材自澎湃新聞)
KTV示意圖。 (取材自澎湃新聞)

景氣回升,也帶動娛樂活動,財政部統計處昨(27)日表示,新冠疫情後,民眾參與娛樂活動熱度上升,去年娛樂稅續增16.1%達18.9億元,是2007年以來最佳,今年前五月8.6億元,更寫下歷年同期新高。

觀察各縣市娛樂稅,六都中的台中市、高雄市今年前五月實徵淨額也創同期新高。 

近五年娛樂稅實徵淨額與徵收家數
近五年娛樂稅實徵淨額與徵收家數

新北市則連七年位居第一,主以選物販賣機及高爾夫球場貢獻最多,分別占三成左右;桃園市則因戶外娛樂活動受疫情衝擊較小,2020年在高爾夫球場加持下,稅額躍居第二,新竹縣情況相同,故於2022年首次進入前五名。

至於台北市長久以來皆為藝文活動重鎮,疫情前娛樂稅稅收為全國第二,但疫情期間電影、臨時公演等稅源明顯受到衝擊,名次後退,疫情後受惠於KTV、演唱會市場熱絡,2023年及今年1至5月娛樂稅收均翻倍成長,高居六都之冠。

依《娛樂稅法》規定,於娛樂場所、娛樂設施或娛樂活動所收票價或收費額,應依法課徵娛樂稅。從近年趨勢來看,2017年至2019年時,娛樂稅徵收家數從1.7萬家增至2.2萬家,實徵淨額也從16億元增至18.8億元。

到了2020年時,開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出遊意願低,雖然家數維持在2.2萬家,但實徵淨額年減7.1%、減至17.1億元。

2021年時更因疫情三級警戒,娛樂場所關閉或管制,加上部分縣市實施停徵或減徵措施,導致娛樂稅收降至11.6億元,年減32.3%,寫下史上最大減幅,因部分業者疫情期間停業,娛樂稅徵收家數驟降至1.9萬家、減13.7%。

而隨著台灣防守疫情有成、2022年後政策與疫情共存,再加上前一年基期偏低,娛樂稅反彈至16.3億元,年增40.8%。

2023年民眾展開疫後生活,參與娛樂活動熱度上升,稅收續增16.1%、來到18.9億元,為2007年以來最佳,今年前五月8.6億元,更寫下歷年同期最高。娛樂稅徵收家數方面,2022年至今年前五月也穩定回溫,從2萬家逐步增至2.1萬家,已與疫情前相當。

減徵 疫情 高爾夫

延伸閱讀

新竹市分配預算敬陪末座 高虹安:盼修法納稅收貢獻度

曾博恩喜劇專場大賺2283萬稱「演講」 薩泰爾拒繳26萬娛樂稅結果出爐

莊翠雲:今年稅收可達成預算目標 已提前還債1158億

肯亞示威遭警察開槍釀5死!歐巴馬同父異母姊姊也遭催淚瓦斯襲擊

相關新聞

母借兒名買房...卻因兒不肯無法賣掉!官司打6年才結束 律師揭困難點:舉證責任在原告

借名登記,是我國人常見的一種財產管理方式,但令人困擾的是,如何要求返還?

父過世後簽遺產協議書...兄沒履行、妹提訴訟卻敗訴?律師4提醒:內容差1字都可能失效

日前新竹地方法院裁判一起曾姓家族遺產糾紛案件,大哥與小妹在父親過世後,簽訂了兩份協議,協議書1約定,小妹將分割遺產後取得的部分給予大哥,大哥給付小妹2000萬元;協議書2約定,依照父親生前遺願,大哥再給付小妹1億元。

11月地價稅開徵!專家提6點「節稅」注意事項:申請自用住宅稅負差5倍

台中市政府地方稅務局表示,地價稅是按人課徵採總歸戶制及累進稅率計算,因此同一縣市內的土地所有權人只會收到1張繳款書。若夫妻共同持有房地,則會依照持分比例各自收到1張地價稅單。

欠債還不出錢...所有保單都會遭強制執行?專家「8種不會」:保險不是躲債工具

張先生年輕時為自己投保了健康險、癌症險和儲蓄險,但中年時因投資失利,債務纏身,隨著年齡增長,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然而,由於債務問題,儲蓄險被強制解約,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也被查扣,導致他無法獲得應有的醫療保障。

欠債長子繼承房產會遭扣押...給次子就沒事?律師急阻止:恐多付2筆數百萬稅金

有一個媽媽很憂愁,因為他的大兒子欠了卡債,只有小兒子結婚沒有欠款,她很擔心未來過世後,她名下唯一的房子恐怕被大兒子的債主扣押,所以想要把這間老房子過戶給小兒子,這樣就不用擔心未來房產被扣押?

房產留給小孩...該用繼承或贈與才能節稅?專家揭3方法:但建議別太早過戶

名下有房產也有小孩的人,或許曾想過名下的房子,要如何以最節稅的方式留給小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