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瓊瑤在中國:90年代的青春愛情,到迷因吐槽表情包

9歲男童參加路跑被撞死 告別式前肇事駕駛道歉信曝光

父留下巨額遺產、母幫繳6百萬遺產稅...還要補繳贈與稅?專家指1舉動可免繳

遺產稅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遺產稅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李先生是一位富有的商人,當他因病過世,留下了一筆巨額遺產8700萬元。他的繼承人包括了李太太(母)和兒子。李太太心疼兒子,決定以自己的銀行存款支付全部遺產稅,共計600萬元。

但這裡有個有趣的小細節:她並沒有向兒子要回這筆墊繳的遺產稅,也就是那600萬元。

國稅局的眼睛看哪裡?國稅局會去注意「繳稅金流」嗎?這種情況,母付了全部的遺產稅,是否涉及贈與呢?

難道,遺產協議分割的比例,需要與繳稅比例相當嗎?還是國稅局只要有人繳稅就好?

讓我們一起來看,南區國稅局的案例說明:

情況1:母繳納全部遺產稅600萬,兒子獨得8700萬遺產。

因母墊繳遺產稅,導致她的財產減少了600萬,就像母親贈與了600萬給兒子,要補繳贈與稅35.6萬(600萬-244萬後,乘以贈與稅率10%)。

情況2:母繳納全部遺產稅600萬,她分得遺產200萬,兒子分得8500萬遺產。

因母墊繳遺產稅,導致她財產減少了400萬,這也視同母親贈與400萬給兒子,要補繳贈與稅15.6萬(400萬-244萬後,乘以贈與稅率10%)。

情況3:母繳納全部遺產稅600萬,但她也從遺產中拿回墊繳的金額,兒子分得8100萬遺產。

因母的財產沒變動,因此沒有贈與問題。

情況4:最後,因墊繳遺產稅母親不僅沒有減少財產,反而增加了3750萬,所以沒有贈與問題。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說明,用自己已經擁有的財產先行支付了遺產稅,但在分割遺產時沒有先扣除這筆墊繳的稅款,也沒有向其他繼承人要回這筆錢。

你分到的遺產比你墊繳的金額還少,這就意味著你因為繼承反而讓自己的財產減少了。

實際上,你已經免除了其他繼承人應該償還遺產稅的義務。應就其所墊繳遺產稅款項扣除其實際繼承財產後之差額,視同對其他繼承人的贈與,應依法課徵贈與稅。

案例看到這裡,多數人都會很驚訝!

R姐貼心建議:

在分割遺產時應該先扣除這筆墊繳的稅款,分配給墊繳遺產稅的人,避免反而又增加一筆贈與稅。

原來國稅,不只是關心「有人繳遺產稅」,實際上每一筆錢的金流,會造成哪種稅賦,在AI與大數據的協助下,是完全無法逃過國稅局的眼睛的。

◎本文內容已獲R姐財富方舟-廖嘉紅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繼承權 贈與稅 遺產稅

廖嘉紅

追蹤

延伸閱讀

降息前債券ETF布局好時機?00933B總報酬率達13.3% 專家:金融債就是穩

0050站上171塊多…台股創新高後緊接著大崩盤? 回頭看16年歷史:只有4%機率

黃仁勳帶所羅門(2359)股價起飛!天天亮漲停...網看1營運關鍵憂重演老AI走勢

00929存股40年後通膨月領剩2萬8!想安心退休要千張...專家指1事必須做到

相關新聞

母借兒名買房...卻因兒不肯無法賣掉!官司打6年才結束 律師揭困難點:舉證責任在原告

借名登記,是我國人常見的一種財產管理方式,但令人困擾的是,如何要求返還?

父過世後簽遺產協議書...兄沒履行、妹提訴訟卻敗訴?律師4提醒:內容差1字都可能失效

日前新竹地方法院裁判一起曾姓家族遺產糾紛案件,大哥與小妹在父親過世後,簽訂了兩份協議,協議書1約定,小妹將分割遺產後取得的部分給予大哥,大哥給付小妹2000萬元;協議書2約定,依照父親生前遺願,大哥再給付小妹1億元。

11月地價稅開徵!專家提6點「節稅」注意事項:申請自用住宅稅負差5倍

台中市政府地方稅務局表示,地價稅是按人課徵採總歸戶制及累進稅率計算,因此同一縣市內的土地所有權人只會收到1張繳款書。若夫妻共同持有房地,則會依照持分比例各自收到1張地價稅單。

欠債還不出錢...所有保單都會遭強制執行?專家「8種不會」:保險不是躲債工具

張先生年輕時為自己投保了健康險、癌症險和儲蓄險,但中年時因投資失利,債務纏身,隨著年齡增長,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然而,由於債務問題,儲蓄險被強制解約,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也被查扣,導致他無法獲得應有的醫療保障。

欠債長子繼承房產會遭扣押...給次子就沒事?律師急阻止:恐多付2筆數百萬稅金

有一個媽媽很憂愁,因為他的大兒子欠了卡債,只有小兒子結婚沒有欠款,她很擔心未來過世後,她名下唯一的房子恐怕被大兒子的債主扣押,所以想要把這間老房子過戶給小兒子,這樣就不用擔心未來房產被扣押?

房產留給小孩...該用繼承或贈與才能節稅?專家揭3方法:但建議別太早過戶

名下有房產也有小孩的人,或許曾想過名下的房子,要如何以最節稅的方式留給小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