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海上漂20具浮屍「有9名台灣人」 林右昌揭死因

內科驚見小貨車販售「3元即期蛋」 眾人不買單喊抵制:再囤啊

直播/六福村改口稱東非狒狒「是我們的」 10:30開記者會說明

新聞中的法律/居家上班監控 應訂指引

疫情之後混合工作成為全球風潮,依國內企業在疫情期間實施居家上班經驗,雇主數位監控常是勞資爭議的重點,建議勞動部訂定在家上班監控指引,明訂雇主只能監督監視工作流程,而不是監督個人,以避免侵害隱私爭議。

針對居家上班衍生的議題,歐美國家多有討論,德國新內閣更已提出《遠距工作法》,除了員工對於居家上班是否有請求權,尚有高度爭議外,該法明確要求雇主保障勞工遠距工作職業安全、勞工居家上班亦享有社會保險之保障、適用既有工時規定。但居家上班議題在台灣並未受到重視,隨著遠距工作成為時代浪潮,這將是台灣未來新課題。

勞動部先後發布《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及《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引》;前者針對在家工作衍生工時認定、記載的問題,提供指引,後者則是針對在家上班可能遭遇的安全健康潛在危害,進行辨識與評估,並在合理可行的範圍內,採取必要的預防設備或措施。

上述兩指導原則有相當程度嚴謹與清楚,位階雖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命令,但法院裁處時都會參考勞動部指導原則。然而,因應未來居家上班趨勢發展,勞動部指導原則也有補強空間。

首先,居家上班引發最多爭議是雇主如何數位監控,很多勞工反映,雇主要求居家上班須全程開視訊、隨時在線上。就如同在辦公室上班,雇主也在辦公室也會裝設很多監視器,雇主如何對居家上班勞工合理進行監督指揮,目前法律的確未有明確規範,是勞資協商或爭議重點。

雇主要對在家上班員工進行監督指揮,最好是勞資先協商好,可透過工會或勞資會議協商數位監督強度,勞資可透過協商使監視不致過度傷害員工隱私。若不希望全程開攝影監視強度這麼高,雇主可以透過網路連線偵測有無處在連線狀態。

至於勞動部則可以考慮訂定在家上班監控指引,明訂雇主只能監督監視工作流程,而不是監督個人,例如不能監視個人家裡狀況、上幾次廁所,讓業界有所遵循,也避免過度監督。

其次是,勞工居家上班衍生成本,包括通訊設備及費用、辦公桌椅等,應在指導原則中明訂由雇主提供或補助,至少應該要勞資協商補助金額,而不是全由勞工自行負擔。

第三,居家上班亦應落實《勞動基準法》規定每四小時應休息30分鐘規定。事實上一直以來,即便在辦公室上班亦未落實每四小時須休息30分鐘之規定,因為一般企業上班時間是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下午工作時間一定都會超過四小時,但都沒有30分鐘休息時間。建議修改勞基法第35條,參考歐洲工作六小時須休息45分鐘規定,或交由勞資協商,然後辦公室及居家上班都一體適用。(本文由銘傳大學法律學院長劉士豪口述,記者江睿智採訪整理)

勞動部 疫情 工時

延伸閱讀

同工地做工…子見父鋼筋刺穿亡 疑踩空勞動部將查

勞動部今展開全台營造工地勞檢 總開罰447萬

無薪假破2萬人 勞動部估:住宿餐飲、旅行業7月好轉

企業放無薪假 須勞資協商

相關新聞

今年稅收超徵會再發現金? 財長:會先減少舉債或還債

去年全國總稅收超徵,政府拍板普發現金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立委今詢問今年稅收會不會再度超徵?超徵的話會如何運用?財政部長莊...

2023年贈與免稅額244萬! 財富傳承必知的節稅事:一個月可給子女1176萬?

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沒有較上次調整的指數累計上漲10%以上,所以2023年遺贈稅的免稅額、扣除額、課稅級距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的生活必需之器具、職業上之工具,這4項金額均與2022年相同。

小確幸!綜所稅第三批退稅 近8億元提前於12月底入帳

退稅小確幸又來了!今年5月申報綜所稅,共分三批退稅,第三批退稅原定明年1月18日才會入帳,但財政部賦稅署提早退稅期程,提...

地價稅11月1日起開徵 自住每戶平均1703元

今年地價稅將於11月1日開徵,繳納期限至11月30日止,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開徵戶數881萬戶,開徵稅額約937億元,相...

連6漲 基本生活費增為19.6萬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在行政院會核定基本工資調漲方案,並表示今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預計由十九萬兩千元調增為十九萬六千元,估計有...

阿堂鹹粥漲價掀熱議...再遭質疑漏開發票 國稅局回應了

台南美食名店「阿堂鹹粥」近期漲價掀熱議,有網友質疑漏開發票,南區國稅局台南分局指出,目前尚無接獲民眾檢舉,已留意店家開立...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