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生成式AI與搜尋引擎 釐清應用差異
隨著生成式AI(如ChatGPT)與傳統搜尋引擎(如Google)在工作場域的應用日益普及,許多EHS主管與從業人員開始思考:這兩者在處理環安衛問題時,有何異同?又該如何選擇正確的工具來提升管理效能?
搜尋引擎主要由用戶主動輸入關鍵字,搜尋公開網站上的資訊,呈現結果多為連結與簡單摘要,用戶需自行點擊與判斷可信度。而生成式AI則能根據用戶輸入的問題,直接以自然語言生成完整回應,彙整大量資料內容,降低使用門檻。
然而,生成式AI的知識來自訓練資料,可能存在更新延遲與法律正確性風險;相較之下,搜尋引擎的資訊雖需人為判讀,但能直接導向官方網站、新聞來源等第一手資料,對於查驗法規細節仍具參考價值。
在法規查詢的資訊來源正確性與透明性,搜尋引擎具有明顯優勢。舉例來說,當企業須查詢《職業安全衛生法》或《空氣汙染防制法》最新版本,透過Google搜尋可快速連結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或「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官方公告與法規專區。但若企業員工對法條文字理解困難,生成式AI則能將複雜條文進行語意簡化,例如解釋《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對於危害辨識、評估及控制的義務對象與實施原則,協助提升基層人員的法規理解力。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AI的回應仍須經內部審核機制進行把關,以確保資料準確與合規,特別是涉及法律責任歸屬時。
在撰寫風險評估報告與標準作業程序(SOP)方面,搜尋引擎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源,包括ISO 45001文件範本或其他企業公開案例。然而,須花費時間彙整與調整格式才能符合公司內部需求。相對地,生成式AI可根據使用者指令快速產出初步草案。例如輸入「請依ISO 45001標準撰寫化學品操作風險評估SOP」,即可生成具架構的內容,大幅節省初期構思與排版時間。但須由專責人員進行後續校稿與調整,確保實務適用性。
生成式AI與搜尋引擎在處理EHS議題上並非互斥,而是具高度互補性。企業EHS單位可以採取「初步查詢靠Google,深化理解靠AI」的雙軌策略,亦即當需要獲得最新、具權威性的法規或公告時,可依賴搜尋引擎連結至官方資料;當需要提升理解力或產出內部文件初稿時,可借助生成式AI快速完成。
此外,為降低誤用風險,建議企業建立AI產出內容的內部審查制度,並強化數位素養與資訊安全訓練,協助員工正確應用AI工具。
隨著AI技術與知識整合平台的進步,環安衛管理將邁向更智慧、即時與高效率的嶄新階段,為企業永續發展注入動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